信息机

上海疫情下,他们的任务是解救困在情绪

发布时间:2023/11/22 12:33:19   
“医院会诊中我见到了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她有轻度的发热症状,但身体状态还不错。但后来她变得不吃不喝,也不爱搭理人。我在问诊过程中发现,她的情绪在应激反应下出现了焦虑症状。经过服用一些小剂量的新型抗精神疾病药物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后,她的情绪明显好转,饮食和睡眠也都变好了。我们感到很欣慰,这次疫情之下,我们明显感觉到精神卫生同样需要被重视。”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陈俊主任分享了他前不久刚帮助一位患者走出精神困境的案例。克服源自未知的恐惧非常重要!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兵分九路”提供心理诊治服务当前,在社会各界不懈努力、特别是上海广大市民支持配合下,抗疫攻坚行动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一些积极变化正在显现。然而,在经历近两个月的居家隔离后,一些上海居民出现“心理余震”:对互联网上传开的未经核实的信息感到恐慌;因无法安抚好孩子而产生自责和内疚;对隔离环境的不适应感觉无助……专业的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给这些市民提供了宝贵的支持。而方舱老太太的故事,是陈俊印象深刻的案例之一。“我给她用了一些小剂量的新型抗精神疾病药物,可以帮助她睡眠,增加胃口。经过药物、饮食和日夜节律调整等综合干预措施,两三天之后我回访中得知,老太太恢复得挺好,睡的也挺好,情绪有了明显的改善。通过这次会诊,我们发现,通过传播科学的声音,让人们正确了解新冠病毒的特点和个人防护知识,克服源自未知的焦虑和恐惧非常重要。”陈俊表示。陈俊曾于年赴四川汶川参加抗震救灾,而与大灾大难后的心理援助相比,陈俊感到疫情后的心理疏导大有不同。“在疫情期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到的热线电话比平时翻了一倍,有时候一天有多达20通电话,甚至还有很多是从上海以外的其他省份打过来的。”陈俊说。据他介绍,咨询电话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本身就有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他们因疫情无法到门诊咨询病情。另一类是因居家隔离或不幸感染出现了心理问题。因此,从疫情初期起,陈俊所在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派出了9个小组,每个小组都由一名精神科医生和一名心理治疗师组成,负责上医院的相关心理问题诊治,每天晚上还会讨论当天遇到的困难案例。目前,7个小组已经完成任务撤回,撤回的队伍仍然继续提供线上咨询服务。“号‘心理咽拭子’”(得名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地址)是精神卫生中心陈俊主任针对医护人员和新冠感染者研发出的一套心理筛查系统,求助者可以通过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58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