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息机 >> 信息机前景 >> 跟党一起创业,跟党一起创新特别报道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联合调研组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突破亿元、突破亿元、突破亿元,年地区生产总值即将完成既定目标亿元、有望突破亿元……筹建于年的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成都高新区”),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再一次被赋予新的使命,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一路创新引领,一路高歌猛进,一路成果丰硕。
33年来,成都高新区始终肩负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已成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四川省首家地区生产总值破亿元园区。如今,成都高新区已汇聚各类人才资源超过70万人,落户世界强企业家,聚集企业超17万家,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家、上市及过会企业总数达55家,企业聚集度居中西部第一,综合实力稳居家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
12月14日,《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成都行政学院)联合调研组(以下简称“联合调研组”)以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走进成都高新区,探寻33年来,数字背后的变化,感知创新的力量。
从无到有,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从无到有,千帆竞发,势起如炽。
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都高新区如何站上“C位”?
从成都人南立交桥出发,沿着中国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天府大道一路向南,浓厚的现代化、国际化气息扑面而来。这里便是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极具现代艺术感的地标建筑鳞次栉比,数以万计的创新创业企业聚集于此,无数创业者在这里上演着创新创业的动人故事。
第一家中成药进军海外的破冰者——地奥集团;国家级高新区首个股份制企业——成都倍特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家打破国际垄断超导磁医学成像技术的企业——奥泰医疗;西南地区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成都先导……
33年来,初心如磐,成都高新区实现了产业的快速发展,诞生出诸多“第一”。
33年前,这里还仅仅只是成都南郊的一片农田。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第一波留学人员回国大潮到来。求贤若渴的成都高新区将目光聚焦在了这群怀揣才情、抱负的海归身上,开始了最初的人才扶持计划。
年8月,成都高新区在高朋大道5号设立中国成都留学人员创业园。
年,成都高新区揭牌成立中国成都博士创业园,成为全国首家由原人事部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次年9月,博士创业园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
毕业于悉尼大学植物病理学的黄永是首批入驻创业园的海归博士之一。年6月,在成都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黄永便创立成都特普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将“让国人吃上不含农药的蔬菜瓜果”的梦想安放其中。
和黄永一样,随着国家发展巨变而改变人生轨迹的还有邹学明。邹学明先后赶上了年全国恢复高考、第一批国家公费留学、大批留学生回国创业等历史节点。
年6月,邹学明从美国回国,在成都高新区便创办奥泰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在他的带领下,奥泰医疗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T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整机,一举打破了国际医疗巨头在中国三十多年的技术、工艺和市场垄断。
黄永、邹学明的到来,不断引起蝶变效应。“学院派”“海归派”“蓉归派”“创客派”,各路人才纷至沓来。国内首款智能掌上超声设备、全球领先的DNA编码化合物库,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地震预警技术等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21世纪移动互联网加速发展,全球创新的磁场愈渐强烈。在成都高新区的“创业新长征”中,越来越多的草根创业者加入创新创业的队伍,奏响时代音符。新技术浪潮下,来自成都本土创业企业的阵营更是星光璀璨。医联、咕咚智能运动手环、百词斩、极米无屏电视……一系列“高新造”蜚声海内外。回顾33年的发展历程,围绕“人产结合,以人促产”融合发展的思路,成都高新区以不遗余力的政策支持,让人才资源和创新动力,在余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产生了“引进一个人才、吸引一批团队、创办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的裂变。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资源。人才资源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更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成都高新区科技人才局创新发展处处长张明向联合调研组说,成都高新区作为高层次人才和高端人力资源聚集地,始终坚持把人才工作与推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先后推出金熊猫人才计划、“岷山行动”计划等人才政策,支持各类人才在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
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已汇聚各类人才超70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外来从业人员超10万人、吸引青年本科人才落户近5万人。人才创新动能显现,各类人才创办科技企业超5万家,其中,40家企业已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企业市值已超过亿元。
当前,成都高新区已成为四川省首个经济规模跃上亿元的高科技园区,聚集高新技术企业多家,世界强是家,外贸进出口也是达到了0多亿元,占全省的62.8%。
“我们既是经济的重镇,又是创新的高地。一直坚守发展高科技,从未停止过,必须通过搞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化发展。”张明向联合调研组介绍,作为成都市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成都高新区布局“一区四园”发展格局,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等主导产业蓬勃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以“芯屏端网智软”为重点,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居中西部第一、全国第五,近5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工业企业数量增长10%,聚集了英特尔、华为、京东方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版图的重要一极。全球70%的iPad平板电脑和近20%的笔记本电脑产自成都高新区,全球第二条、国内首条第6代柔性AMOLED面板生产线成功量产。
生物医药产业——建设亚洲规模最大的血液制品产业化基地,形成了新药研发生产全生命周期的创新服务平台。完成了全国首个重大新药创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建设,突破了靶向蛋白降解技术等29项新药研发“卡脖子”技术;成功推动华昊中天优替德隆注射液、微芯药业西格列他钠片2个1类新药上市,全年上市1类新药全国占比12%,累计处于临床阶段1类新药48个。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生物医药园区竞争力排行榜中,成都高新区位列第4,与苏州工业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列第一方阵。
新经济产业——形成了以5G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网络安全、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三大细分领域,获批全国首批、西部唯一的中国软件名城,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国家西部信息安全产业园,涌现出“王者荣耀”“哪吒”等现象级文创产品。
通过一组数据,联合调研组一行看到了成都高新区背后所展现出来的强劲发展势头: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亿元,同比增长11.1%,一年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16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研究组织处处长龙海波在接受联合调研组采访时认为,成都高新区从无到有的背后,是人才支撑与资本撬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最早设立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到金熊猫人才计划、“岷山行动”计划等人才政策,各类人才在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各个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产业崛起也通常依赖于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进而不断培育孵化相关上下游产业。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等主导产业。与此同时,创新驱动也离不开社会资本的投入,在这方面的机制创新进一步释放了成都高新区政策红利。
面向未来,成都高新区更是提出未来五年将广泛征集“合伙人”,通过政府投入资金并撬动社会资本,推出总计亿元的产业基金,为成都高新区企业成长量身定制从天使投资到上市融资的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最大程度释放政策红利,力争在若干细分领域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高峰。
“总体来看,成都高新区无论是从区位特点、产业分布、品牌效应,还是服务体系上都别具一格,成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典范。”龙海波建议,“十四五”期间,成都高新区要坚决贯彻践行新发展理念,真正成为创新思想涌现和创新文化形成的主要源发地、全球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重要网络节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基地、高质量发展和产城融合的引领示范区。
党建引领,以创新培育强劲动能
党建引领,充满活力,独具魅力。
“企业发展到哪里,产业发展到哪里,我们的党组织就发展到哪里。”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组织处副处长万能善向联合调研组说,成都高新区按照“双孵化”工作理念,重点锁定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四级产业培育梯度,着力通过“四步孵化、一步加速”工作方法,打造“党建苗圃—党建孵化器—党建加速器—明星党组织”的四级党建培育梯度,形成企业孵化和党组织孵化齐抓,产业发展和党建共荣的工作格局。
随着产业的蓬勃发展,企业党组织和党员迅速增长。党组织数量达到个,党员(含流动党员)1.4万人。就党员结构而言,园区楼宇内本科学历以上党员占比66.4%,39岁以下党员占比67.5%,来自IT、生物医疗等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的党员占比66.4%,呈现出高新技术企业党员多、年轻党员多、高学历党员多的“三多”特点。
万能善认为,按照中央省市要求,借鉴上海深圳等地做法,成都高新区积极探索、主动破题,建立全链条党建梯度孵化工作模式,不断扩大“两新”组织中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推动党建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一是做好组织孵化。充分发挥产业管理部门产业一线干部贴近企业的特点,聘请他们为兼任党建指导员,同时公开招聘专职党建指导员,进行“点对点”联系指导,解决“谁去孵化”的问题。采取区域联建的办法实现党建工作下沉,解决“怎么孵化”的问题,持续提升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
二是做好队伍孵化。把新思想学习宣传融入对企业和人才服务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积极做年轻人的思想工作,引导区域青年听党话、跟党走,重点把企业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企业后备力量。
三是做好平台孵化。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发了智慧化、便捷化党员“一码通”服务平台,开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