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BIMBOX。在我们认识的朋友里,有三个人很特殊,他们就职于同一家设计院,分属于三个不同的部门,都从事BIM工作,也都经历了各自的迷茫和探索。有趣的是,在国内设计院普遍不怎么接受BIM的情况下,他们却带领自己的部门,闯出了迥然不同的三种BIM模式。他们就职的企业是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咱们就简称为湖南省院,三个人戏称自己为「省院BIM三剑客」。和「三剑客」一次长谈,诞生了今天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讲讲这三剑客的故事,也许能给不同阶段的小伙伴带来启发。特别注明:一家成功的企业,尤其是像湖南省院这样的大型国企,在十几年的BIM技术探索之路上,有无数领导层的决策和支持,以及各分院无数工程师的探索。为了故事紧凑好读,避免歌功颂德,本文管中窥豹,只讲述了这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的故事。01序曲李星亮皮肤黝黑,吃饭喝酒总是话不太多,笑的时候眼睛会眯起来,闪着聪明的光。他喜欢运动,尤其喜欢水上运动,家里还放着皮划艇。年李星亮和很多毕业就进设计院的人不同,李星亮是干施工起步的。年,他在重庆大学毕业,进了中建五局三公司重庆分公司,在现场学习机电施工和预结算。刚进公司整个项目机电部就只有他一个人,学得最多的就是放线、用经纬仪布置临水电。项目对进度要求很高,但由于场地复杂,工程进度时快时慢,经常发生窝工事件。也就是那时候,他在师兄那儿听说了一种很牛的技术,可以提前解决施工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不过这个技术需要配置比较高的电脑,而当时李星亮一个月工资只有块钱,买不起。好在那位师兄为了学习技术,专门配了一台电脑放在寝室,还买了好几本教材。于是他就经常趁着师兄去工地的时候偷偷溜回寝室学习。那时候琢磨的东西无非就是Revit的软件功能和建模方法,但在当时的李星亮看来,简直就是一款超级的「模拟城市」。经过了一年多的积累,李星亮对机电施工流程和方法有了些了解,领导给他安排了另一个项目机电经理的任务。虽然项目离住处特别远,单程就要跑四个小时,但考虑到机会难得,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应下这个差事。在项目上,李星亮一个人建立了全部土建、机电、场地BIM模型,指导劳务班组的施工预留预埋,解决水泵机房的管线安装工序问题。年李星亮在项目进行临水电测量这些应用如今看来很普通,但在当时的李星亮看来,简直是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到了年底,李星亮下定决心离开现场的施工和预决算事务,向公司递交了辞职信,找一份全职的BIM工作继续探索。年初,李星亮参与了三场面试,都是BIM设计岗位,他最终选择了自己家乡的湖南省院,成为了省院BIM中心的第一名正式员工。那时候BIM中心其他七个人都是从各个分院所调配过来的,大家就称李星亮为「第八铜人」。文正书院,既是李星亮的第一个设计项目,也是他的第一个专职BIM项目。他主要在这个项目中探索全专业BIM设计和出图,也同时学习暖通设计。这个项目他们实现了湖南省院第一次多专业BIM出图,包括平面图、系统图、大样图,也通过BIM解决了屋顶空调机组布置、室外排水口定位等问题,不过因为效率的原因,电气和结构专业没有用BIM出图。文正书院项目成果在探索其他项目BIM全专业设计的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困惑。文正书院体量很小,但后续项目动辄上十万方,施工图反复修改,又要短期快速出图。起初定下来要做BIM全专业设计,但到了最后由于时间太紧,都只能退回到CAD设计。也正是从那时候,他们开始面对困扰很多年的BIM正向设计修改效率问题。有问题不代表探索就要停下,相反,存在问题才是人发挥价值的机会。尽管遇到很多困难,但大家的热情很高。部门发展很快,到年底的时候已经有15个人。年BIM技术中心02帷幕拉开年,有了前面的技术探索,湖南省院决定开启全院BIM技术的推广工作,第一件事就是结合两个院重点项目,培养全院BIM骨干。从各生产部门抽调了将近三十位骨干设计师,参与这两个项目的BIM工作。他们把其中一栋超高层项目模型拆分为7个区,每个区分别配备BIM人员和设计师,相互之间取长补短。通过这两个项目,他们为各分院输送了大批懂BIM的设计人员。也是在这一年,李星亮所在的BIM技术中心更名为BIM设计研究中心。从传统岗位抽调过来参加培训的人员中,有一位搞结构出身的老员工,就是今天的第二位主人公:孙昱。孙昱长相比较成熟,操着一口标准的南方口音,说话总是低调和善、不紧不慢,标准好男人,从不喝酒,周末除了踢球看电影,很少出门。孙昱他以前在一家民营企业做结构设计,年就进了湖南省院,在建筑一分院继续做结构。年响应全院的号召,到BIM中心去做培训。培训之后,孙昱还是回到了原来的岗位继续画图做设计,毕竟那时候BIM技术还很难真正进入到生产环节中去,市面上还没有很好的结构BIM设计工具。孙昱的BIM工作暂时搁置,下次再拾起来要等到一年多以后了。第三位主人公也是在这一年加入的湖南省院,他也是做结构出身,名叫邓京楠。邓京楠声音洪亮,说话干净利落,喜欢尝遍各地美食,在桌上总有一种「年轻有为」的领导气场,喝酒很容易脸红,聊到动情处总习惯把眉毛「八字」地皱起来。年,他毕业进了长沙一家央企冶金设计院,入职之后就参加了Revit培训。当时一起参加培训的有不少同事,不过大家对这个新软件的兴趣消失得很快,整个分院只有他一个人坚持用这个工具。年的邓京楠此后的几年时间,邓京楠的兴趣也逐渐从三维建模软件开始转向了BIM,自己也很喜欢折腾。那时候PKPM有一个专门导出到Revit模型的插件叫RStar,不过只能导出构件,他看到论坛里有人用共享参数把钢筋信息加入到梁里面做结构出图,他也做了一些尝试。当时的本科生评工程师职称需要写论文,大多数人都选择用自己的结构设计项目来写,邓京楠则是写了一篇作为结构工程师用Revit做设计的思路,后来这篇文章还神奇的出现在多个BIM培训网站里。那时候起,他就开始逐步向专门的BIM方向发展了。邓京楠的论文截图年,湖南省院BIM中心正在招人,邓京楠反复考虑,最终投了结构工程师的简历。不巧去面试的时候,BIM中心已经招满人了。当时正赶上省院在整体推动BIM,各个分院也要培育种子选手,邓京楠参加了市政分院的面试,聊得比较愉快,就正式入了职。既然是以BIM为契机进来的,自然就要做BIM相关的工作。第一个接手的是一个水厂总包项目,主要是用Revit尝试做出市政项目的设计成果。邓京楠很快发现,民建那套管道族在做市政给排水项目的时候不适用,明明设计图纸管道上弯距离墙体还有一段距离,但用Revit建出来就会管道碰墙,最后发现原来是民建的管道大多为小管径,系统使用弯头族的转弯半径计算规则和市政大管径管件不一样。于是他花了不少时间,参照钢制管道图集重新做了一套族,包括可自适应管径的各种管件、阀门、设备等,那套族直到现在也还在院里被使用。参数化管件族年,未来的「三剑客」在舞台上聚齐,故事正式开始。这一年,李星亮开始了全职BIMer的生涯,编制BIM标准、管理手册和机电样板文件,制定发展规划,组织了第一届BIM文化周,但整体上工作成果还是和传统设计结合度不高,对各部门的培训也只是在软件层面。第一届BIM文化周这一年,孙昱还是在他的传统岗位上做结构设计,BIM对他来说仅仅是一个值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