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息机 >> 信息机前景 >> 医共体信息平台的四种建设模式分析
根据紧密型医院原有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以及医共体未来愿景和发展规划,医共体信息平台可以分为分散型、异构一体化、同构一体化、集团一体化四种不同建设模式。
一、分散型
医院继续使用原有信息系统,保留机房、服务器和IT运维人员,根据医共体一体化要求进行系统改造,通过县域卫生专网把数据接入到医共体卫生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医共体间信息互联互通。
优点:不必更换HIS等软件系统,医务人员的操作习惯不变,仅保证上传到平台的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实现县域医共体间信息互联互通。
缺点:需要整合不同供应商的异构系统,涉及系统改造多,难度大,需要支付各类改造费、接口费;医院配置前置机服务器,需要一定的硬件投入;各供应商与平台进行独立对接,没有统一的接口标准与规范,上传平台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容易产生误差;医院都要自建机房,硬件资源和运维成本浪费;医院都需要配备专业网络运维人员,人力资源整体成本较大。
二、异构一体化
依托医共体云数据中心,医院可以使用原来不同厂家的系统,按分散部署模式把原有的数据库、业务系统迁移到医共体云数据中心,仅保留与云数据中心连接的汇聚机房和IT运维人员。由医共体信息中心对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业务系统继续由各成员单位自行运维。
优点:不必更换HIS等软件系统,医务人员的操作习惯不变;充分利用云资源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资源,达到资源综合利用,减少硬件成本;统一运维管理,医院网络运维人员压力,缓解专业人员不足问题。
缺点:需要整合不同供应商的异构系统,涉及系统改造多,难度大,需要支付各类改造费、接口费;各供应商需要与平台进行独立对接,缺乏统一的接口标准与规范,上传平台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容易产生误差。
三、同构一体化
依托医共体云数据中心,医院和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系统由同一家供应商提供,但医院的服务器之间、系统之间、数据库之间保持相对独立,可以按不同管理要求进行个性化扩展。此模式下,各成员单位的数据库、应用服务器、业务系统、运维升级等均由医共体信息中心统筹管理,各成员单位仅保留与云资源数据中心连接的汇聚机房和IT维护人员。
优点:可以按医共体各成员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信息化的个性化改造,有利于院内各项业务流程的优化;充分利用云资源数据中心的计算、存储等资源,达到资源综合利用,降低硬件成本;云数据中心统一运维管理,减少成员单位网络运维人员压力,缓解专业人员不足问题;云数据中心和各系统处于同一平台,保证数据上传平台的速度;信息系统由同一供应商提供,接口标准和接口规范相对统一,减少系统改造和接口费用;上传平台格式和数据质量一致,保证上传平台的数据质量;统一供应商能统一接口规范,快速、方便、有效地实现与上级系统的对接,减少接口对接成本。
缺点:由医共体信息中心统一管理,资源共用,信息中心人员的运维压力巨大;医院的系统独立,相互之间仍需做接口;医院的服务器独立,硬件成本仍然较大。
四、集团一体化
针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特色,研发集团型的新一代一体化信息系统,包括云HIS、云LIS、云PACS、云电子病历、云体检、云公卫、云叫号、云路径、云供应室、云办公、云平台等,医院统一使用。此模式下,县域内的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共用同一套业务系统,共享同一个数据中心。不同医疗机构的相同业务数据存放在同一个数据库,同一张表,通过医疗机构ID号进行区分。如果医院的信息系统不能更换,至少基层卫生机构共用同一套业务系统。
优点:充分利用云数据中心的计算、存储等资源,硬件成本最低;网络运维人员需求最少,缓解专业人员不足问题;一次性投入,没有系统改造和接口费用;平台数据质量有保证,有利于医共体后期的决策分析;集团型一体化,医院的业务数据同库同表,互联互通效果最佳。
缺点:成员单位更换系统,临床人员需要熟悉新的业务流程和操作习惯,但这类业务流程和操作习惯是针对医共体特色而研发,是可以接受的。
综上,根据以上四种建设模式的对比分析,从整体运维效果、建设成本和信息化后期扩展等方面综合分析,集团一体化是未来医共体信息平台的最佳建设方案。目前只有南京慧康软件等少数企业近年推出的新一代产品,能够实现医共体信息平台建设的集团一体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