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息机 >> 信息机优势 >> 通信行业2020年中期投资策略5G风起,
如需报告请登录。
1、年H1通信行业行情回顾(略)
总体而言,年通信板块先涨后跌。前期上涨原因主要由于疫情期间国家大力发展新基建推进5G等新型领域建设,以缓解传统行业带来的冲击;后期回落主要由于国际环境影响、美国对华为制裁加剧、板块19年业绩不及预期及Q1经营受疫情影响等原因所致。
2.政策定调积极,二季度业绩有望边际改善(略)
2.1Q1疫情短期冲击业绩,不改长期上升趋势
2.2政策向好风险可控,Q2业绩或将边际改善
3.应用变现驱动5G建设,F5G+5G协同共享互联盛宴
3.1产业链价值向下游转移,应用变现驱动5G建设
从5G产业链受益路径来看,上游天线射频、光模块、主设备等企业业绩逐步释放。未来下游应用及增值服务会随着5G进一步普及,物联网车联网、5G消息、5G专网等领域市场空间逐步打开。由于5G网络建设关系着新应用的爆点,产业链下游价值变现将驱动5G建设。
万物互联打开市场,NB-IoT+4G+5G协同发展
蜂窝通信技术逐步成为物联网通信传输的主要载体。蜂窝通信网络具有覆盖范围广的特点,较少受到天气、地形、设备间物理距离等因素限制,逐步成为物联网的重要载体。根据爱立信预测,蜂窝网络的IoT设备在年总计约13.34亿个,预计年为50.40亿个,对应CAGR为24.80%。(1)按通信技术划分:年后传统2G、3G退网,设备数量逐步减少,物联网技术向LPWA和5G迁移;以NB-IoT、Cat-M为代表的大规模连接技术由年的.5万个增长到年的26.2亿个,CAGR为73.34%;随着5G推进,宽带物联网设备也由年的4.22亿个稳健增长至年的14.33亿个,CAGR为22.6%。(2)按区域划分:亚太地区未来将成为物联网市场的主战场,而其中中国由于政策支持以及基础网络建设优势叠加产业优势,增速将快于全球。根据工信部披露信息显示,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从年的亿元发展到年的1.43万亿元,CAGR为26.70%,超过全球整体17%的增长率。截止年3月全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已超过10.78亿,预计20年底突破12亿个。
国内2G/3G退网已成定局。国内三大运营商自年前就已经着手2G/3G网络清频和退网的工作:(1)中国联通年4月率先在官方微博上正式宣布:将有序推进2G网络减频工作。预计将在年底完成整个2G网络关闭的进程;(2)中国电信年开始对覆盖2G/3G的MHz频段进行了重耕,年10月发布新规定表示:将停止2G、3G手机终端入库;(3)中国移动年发布《5G终端产品指引》,表示不再要求终端支持TD-SCDMA;2G网络将会在年12月之前完成30%~40%省份的腾退工作。5月7日,工信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明确2G/3G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建立NB-IoT(窄带物联网)、4G(含LTE-Cat1,即速率类别1的4G网络)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的决策。2G/3G退出后,数以亿计的联网设备需要新的方案来填补空白。
NB-IoT接棒2G市场,规模商用蓄势待发。根据蜂窝物联网连接的分布图显示,2G、3G退网后60%的物联网连接需要以NB-IoT为代表的低带宽、低功耗窄带网络提供服务。NB-IoT充分利用4G网络的基础,并扩大了基站扇区的连接数量,增强了信号覆盖范围;简化了业务交互流程,增加了低功耗省电优势,PSM(PowerSaveMode)模式下平均电流只要6.7uA,将NB-IoT设备电池寿命可以提高至少10年。NB-IoT速率较低,时延高达10s,主要适用于移动性支持不强,自动上报,操作简单的低功耗设备。上游的芯片模组以及运营商的网络是NB-IoT产业的基础支撑,经过将4年的发展,NB-IoT在芯片/模组、网络部署、终端设备开发、垂直行业应用等方面都已经成熟。未来NB-IoT将广泛应用于多种垂直行业,如远程抄表、资产跟踪、智能停车、智慧农业等领域,带来亿级市场空间。
发展Cat.1网络及相关产业,补齐物联网主要场景需求。2G、3G业务中还涉及许多移动性、需要一定带宽传输能力甚至支持语音通信能力的应用场景,这是上、下行速率只有Kbps级别的NB-IoT所无法满足的。Cat.1是专为中低带宽需求的物联网设备而设计的,提供5Mbps的上传带宽和10Mbps的下载带宽,延迟为50到毫秒。此外,Cat.1可以无缝接入现有LTE网络当中,无需针对基站进行软硬件的升级,网络覆盖成本较低,未来主要应用于金融支付、工业控制、车载支付、公网对讲、POS等领域。国内Cat.1产业链生态日渐完善,紫光展讯、翱捷科技陆续推出Cat.1芯片,移远通信、广和通、芯讯通、美格智能等模组厂商都不约而同地发布了Cat.1模组新品。由于国产芯片具有较低的成本优势,模组设计生产工艺成熟,Cat.1硬件价格已降至可承受区间。根据公开数据统计,Cat.1模组成本由上百元下降至40-60元。
政策、技术、产业共振,车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
受益交通强国战略及新基建顶层支持,车联网发展前景广阔。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车联网产业发展,近年来持续发布车联网相关法规政策加紧车联网布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大力发展新基建为经济发展注入重要活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三部门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车辆智能管理)》,提出分阶段建立车辆智能管理标准体系的建设目标:年底完成基础性技术研究,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车联网环境下车辆智能管理的标准体系。受益于交通强国战略及新基建顶层支持,车联网发展前景广阔。
通信标准日趋成熟,C-V2X后来居上。目前V2X技术有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分为非蜂窝的DSRC和蜂窝C-V2X两种通信标准。DSRC是由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制定,并且有主要车辆生产商支持的标准,该标准要求车辆安装车载单元(OBU),道路基础设施安装路边单元(RSU),保证通信链路的低延时和低干扰,但其在高速场景、高密度场景下可靠性差,因而针对高速移动环境的C-V2X应运而生。C-V2X是基于3GPP全球统一标准的通信技术,包含LTE-V2X、5G-V2X及后续演进。我国目前已经具备完善的蜂窝网络和强大的3GPP生态系统,C-V2X可以有效降低未来车联网的部署成本。
随着5G技术发展,新一代蜂窝无线通信技术5G-V2X加速演进。相较于LTE-V2X,5G-V2X技术优势推动车联网由辅助驾驶向自适应协同交通出行的实现。与LTE-V2X对比,5G-V2X技术在可靠性、速度、通信范围、定位精度、数据速率和时延上均有很大的提升。由于技术特性,LTE-V2X主要定位于面向V2I/V2V辅助提醒类的基础信息业务,如红绿灯信号、道路施工信息;而5G-V2X对车联网的增强主要实现自动驾驶功能,包括车辆编队、高级驾驶、扩展传感器、远程驾驶四大类功能,加上基础功能,共25种应用场景。根据年12月工信部印发的《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已经明确要实现LTE-V2X在部分高速公路和城市主要道路的覆盖,支持开展5G-V2X示范应用。
全产业市场规模庞大,未来增值服务贡献核心价值。据罗兰贝格数据显示,未来中国商用车车联网市场预计将保持约28%的复合增速,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亿元。短期来看,车联网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来源软硬件装载量的增加,随着车联网生态的不断丰富完善,围绕商用车全生命周期管理,广告、服务、内容等增值服务将会成为未来车联网行业核心价值所在。根据新华网和赛迪顾问提供的数据,在成熟车联网市场中,包括基础服务、增值服务和升级费用等服务费收入占比最大,达40%,其次是汽车后市场,占比达21%,大数据应用占比达19%,而硬件收入占比仅有14%。
5G消息发布,5G原生应用加速启动(略)
运营商运营专网优势显著,5G专网白皮书发布促相关产业链成熟
中国移动于6月17日发布《中国移动5G行业专网技术白皮书》。5G作为先进的通信技术手段,以其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高连接、泛在网等诸多优势,在5G行业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政策积极推进5G专网建设,相关产业受催化。
运营商公网作为管道,运营专网具备一定优势。国际上主要有两种主流5G专网建设方式:传统模式为行业用户利用专属频段或者非授权频谱自主建设5G专网,包括独立的5G核心网、5G基站等的通信系统。“公网专用”模式是依靠运营商公网,利用网络切片等技术,为企业建设或租赁专网。传统部署方式的优势是网络环境更加自主可控、数据安全可靠,但部署和运维成本相对高昂,一般中小企业无法承担。而运营商建网可根据客户需求,利用4G/5G技术和授权频谱在专有覆盖范围内基于专有网络资源服务于专有客服的定制化移动蜂窝网络。这种方式建设5G专网成本相对较低,无需过多的后期运维成本。同时,可以定制不同的网络切片,在不同程度上“共享”公网,不需要分配单独的频谱资源,能够提升我国频谱利用率。
运营商网络优势:根据GSA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截止年3月,全球已有63家运营商实现5G商用,家运营商投资5G,正在进行网络部署和测试验证。GSMA预计到年底,全球家运营商将商用5G网络,用户数将达1.28亿。预计年,全球5G用户数将达17亿,渗透率20%。从中国看,5G则是新基建的重点,国家将加速推进5G网络建设。运营商可以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优势,依托授权频谱建设5G专网,取代行业自建专网,给行业提供良好的网络保障。
运营商自身动力:全球通信行业2C市场趋于饱和,运营商收入面临“天花板”。从已经商用的全球运营商资费套餐可以看出,在消费者业务方面5G只能实现10%~20%的增长,然而5G网络成本的提升远不止10%~20%。此背景下,运营商有足够动力探索新的2B市场。
中移动专网推动计划:力争第四季度商用。中国移动针对5G行业专网建设,实现QoS加速、切片、边缘计算、无线专网定制、能力开放/对外服务等关键技术,高效推进5G产业端到端技术拉通及产业成熟。移动将在今年第二季度完成5G行业专网端到端规范的制定和行业虚拟专网测试规范制定;三季度完成5G核心网规模试验测试,初步具备N4异厂家能力;第四季度,力争使网络切片、边缘计算、5G能力开放等方面的厂家具备商用能力。
年无线专网业务规模可达亿美元。据观研天下数据,年中国专网通信市场规模约.3亿元,同增约13%,-年均增速有望持续维持两位数增长,到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9亿元,-CAGR或达14.5%。此次爆发的疫情使得全球更加重视高度稳定、响应迅速、适应性强的通信环境,推动对专网的投资增加。未来3~5年内,进行无线专网部署的行业用户、园区数量有望持续攀升。根据麦肯锡的调研报告,未来行业用户专网基站的需求量将是公网基站的2倍。5G及专网融合发展,从而拉动整条产业链市场空间的增长。
3.2疫情凸显宽带升级需求,F5G与5G互补共享互联盛宴
宽带升级成为刚性需求,F5G和5G协同发展系行业共识
疫情之下凸显宽带升级的刚性需求。疫情期间视频娱乐、在线教育应用爆发,但同时也暴露出直播等高带宽业务存在网络卡顿、掉线等问题,现有固定宽带性能尚不足以支撑上述高带宽新兴业务发展。根据工信部数据统计,截至年12月全国0M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为87万户,仅占总用户数0.19%,光纤宽带的升级和提速势在必行。F5G是以10GPON、Wi-Fi6、G/G等技术为表征的第五代固定网络。今年2月底,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正式成立第五代固定网络工作组,展开F5G定义。相比前几代固定网络,F5G在联接容量、带宽和用户体验三个方面均有飞跃式提升,比如上下行速率高达对称10Gbps、时延降低至μs以下、连接数提升倍以上。
F5G不可缺席新基建,携手5G赋能千百行业。F5G与5G协同发展已成为政府、行业企业共识。
从应用层看,F5G与5G作为当前先进通信技术代表,各有其擅长的领域及不可替代的作用。F5G往往面向家庭、企业、工厂、医院等室内或固定场景,而5G一般适用于室外或移动应用场景,两者在应用领域上重合、在应用场景上互补。我们认为,F5G与5G将协同发展,保障高速互联体验。首先,二者协同可为个人、家庭、政企等各类用户提供“固移同速、无缝沟通”的极致上网体验,满足日常生活、工作、娱乐等方方面面多样化应用需求,促进工作、生活方式变革,推动信息消费不断升级;其二,二者可满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固移融合等各类高质量互联需求,助力传统领域智能化升级,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10GPON与Wi-Fi6是实现F5G的关键。F5G所拥有的两大关键技术是10GPON和Wi-Fi6。其中10GPON技术是实现千兆宽带接入的关键,在家庭场景可规模支持M~0M的宽带接入能力,同时上行也提升10倍,完全足以支撑家庭业务发展对网络的需求。Wi-Fi6则是实现千兆宽带入户后的连接,由于现阶段家庭场景中许多业务都是通过Wi-Fi实现网络连接,Wi-Fi6则是千兆带宽最后10米覆盖的关键。
5G建设投资周期拉长,Wi-Fi6或可缓解流量增长
虽然基于蜂窝网络的联网设备占比提升,但宽带+Wi-Fi仍是主流连接方式。根据Wind数据显示,年末Wi-Fi在移动设备联网中占据的比例高达71.87%,相应4G/3G/2G移动设备联网占比总计28.13%。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和普及,虽然4G通信连接移动设备的占比在年5月提升至35.70%,但Wi-Fi技术仍占据63.99%的主要份额。尤其在年2-3月疫情期间,Wi-Fi连接设备数量显著增加。我们认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里宽带搭配Wi-Fi的连接方式仍会占据通讯领域重要位置,4G5G、WLAN(Wi-Fi5Wi-Fi6)等多制式网络仍将长期并存。
相较于移动蜂窝网络,Wi-Fi6同步演进,二者技术底层以及目标使用场景优化方面存在明显的趋同。Wi-Fi6(.11ax)继承了Wi-Fi5(.11ac)的所有先进MIMO特性,并新增了许多针对高密部署场景的新特性。Wi-Fi6的核心新特性包括:(1)OFDMA频分复用技术;(2)DL/ULMU-MIMO技术;(3)更高阶的调制技术(-QAM);(4)空分复用技术(SR)BSSColoring着色机制;(5)扩展覆盖范围(ER)。Wi-Fi6理论上的最快传率9.6Gbps,超出Wi-Fi5(.11ac)37%,这个速度与5G相差无几;另外,Wi-Fi6AP(accesspoint)的接入容量相当于Wi-Fi5提升4倍,应对并发场景力大幅提升,引入新的唤技术从可以帮助终端节约30%以上功耗。我们认为,Wi-Fi6的演进与5G的演进在技术底层以及目标使用场景优化方面存在明显的趋同。一方面,Wi-Fi6和5G都通过持续改进优化提高频谱利用率和空间利用率,并优化高并发和低延时应用。另一方面,二者都将物联网连接作为目标优化设计场景重点,能耗和连接数成为两个标准考虑重点。
相较于运营商集中升级换代的蜂窝移动网络所需的大规模资本开支,Wi-Fi技术的普及更多的是化整为零的多应用场景生态。相较于移动蜂窝网络8年更迭周期,Wi-Fi技术标准的迭代周期在3年左右。因此,Wi-Fi6部署速率有望持续领先于移动网络。
首先,虽然Wi-Fi6与5G理论速率一致,但5G的实际速度取决于单个5G蜂窝小区的设备数量,5G联网设备与之间的距离、障碍物等多个因素。而Wi-Fi6除提供同量级的理论速度外,还可在一组设备中拆分网络容量。华为Wi-Fi6技术和设备可以提供4倍于传统Wi-Fi的带宽,单个AP支持用户数提升4倍,平均时延降低50%,覆盖范围提升20%;还加入了第三代相控阵智能天线,确保用户有良好的信号覆盖;智能调优技术自动检测空口质量,有效提升网络容量和用户体验;智能应用加速技术,多队列分组调度业务时延低至10毫秒。最终,如果Wi-Fi6部署的设计和构建适当,单个无线连接很可能比5G方案拥有更高的吞吐量和更低的延迟。
第二,Wi-Fi路由器/AP相较于宏基站更加靠近用户端,因此上传信息时其传输距离远远小于5G信号,通常情况下5G通信距离是Wi-Fi的几十倍以上,这就需要手机信号发射强度更大,因此也将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耗电量。
第三,每一代移动蜂窝网络标准的升级,都涉及到运营商大量的资本开支以及相对较长周期的基站建设和室内覆盖等庞大的工程量。而反观WLAN网络,使用和建设主体一般是运营商、园区、商业体以及个人消费者等,在智慧园区、社区、商圈等环境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和成本优势。WLAN网络在资本开支以及工程建设方面有望领先运营商的升级周期。平均来看,Wi-Fi每升级一代所用的时间大约只是移动网络的一半左右,我们认为未来Wi-Fi6部署速率有望持续领先于移动网络。
Wi-Fi6将为企业带来新一轮的更新周期,推动市场变革。支持Wi-Fi6标准的设备数量将会逐渐形成燎原之势。根据Dell’Orol公司测,从年开始11ax市场占有率将明显增,随着Wi-Fi芯6片的成熟及支持Wi-Fi6的终端日益普及,Wi-Fi6将成为市场的主流,到年支持11ax的企业室内AP出将到30MUnits,占全球企业室内AP出的90%。
4.新基建东风渐起,云计算鹏霄万里
4.1IDC建设获政策支持,全产业链重点受益
云计算乘新基建东风直上,各地IDC政策相继落地
产业链上下游多重利好,云计算扶摇直上。云计算产业链上下游迎多重利好,上游端:1)上游领先指标已领涨,Intel数据中心Q4实现营收72.13亿美元,同比增长18.85%,创造历史营收单季度记录,全球云计算数据中心新一轮建设周期有望再次启动。2)国内外云巨头资本开支增大,全球云计算巨头Q2CapEx迎来触底回升,中国方面腾讯云Q4资本支出同增.6%,环比高增.4%;阿里云宣布未来三年投资0亿元,用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移动也高调入局公有云,计划三年投资总规模在千亿级以上。3)新基建政策持续加码,各地IDC、上云等政策相继落地。下游端:1)根据《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上云率有望从年的38%提升到年的61%;2)云计算在5G、AI等新技术扶持和结合下,创造出诸如智能制造等大潜力产业;3)云计算深入到各行各业,政务云、金融云等行业云高速发展,下游市场不断拓展。
多重利好齐催化,全球及中国云计算产业稳健扩张。全球方面,据Marketsmarkets数据,年全球云市场规模达到约亿美元,预计到年将增长至亿美元,CAGR约达18%。中国方面,包括公有云、私有云、专有云和混合云等在内的云服务整体市场在年突破了千亿大关,预计年市场规模达到0亿元。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云计算发展白皮书()》,年我国公有及私有计算市场规模达.8亿元,增速为39.21%,预计未来三年复合增速在30%左右,到年市场规模将接近亿元。其中,年公有云市场规模为亿元,增速达65.2%,预计-年仍将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到年市场规模将达到亿元;私有云市场规模达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3.1%,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定增长,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亿元。在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与整合的推动下,云计算进入到日益成熟的阶段,市场规模不断扩张。
IDC为云计算上游刚需及新基建重点,各地政策相继落地。(略)
IDC上游产业链领先受益
精密温控行业:IDC“新基建”底层保障
精密温控行业是IDC“新基建”的底层保障,IDC建设将带动温控散热需求。据《中国数据中心冷却技术年度发展研究报告,》,数据中心电力消耗中制冷设备约占40%,故而温控设备为控制IDC运营成本的关键,在IDC建设成本中,空调设备约占19%,所以随着未来IDC的大规模建设,以及政策对PUE水平的严格控制,机房温控行业将迎来发展契机。据产业信息网统计,年我国机房精密温控设备市场规模达43.32亿元,据ICTResearch预测,年机房温控节能设备市场规模预计将接近56亿元,未来IDC建设将进一步带动温控散热需求。
此外,数据中心绿色化带动温控行业发展,蒸发冷却技术、液冷技术成为新主流,具备先进散热技术的企业有望抓住市场先机。依据不同数据中心的PUE水平,数据中心的运行能耗约有25%~40%左右用于制冷,IDC绿色化的发展态势带动数据中心制冷技术不断革新。其中,间接蒸发冷却技术通过将冷却系统架构简单化,是目前众多数据中心冷却技术中降低能耗水平的最有效规模商用方案。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利用水蒸发降温,使空气温度逼近湿球,采用换热芯体降低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处理要求;通过模块化的设计在安装空间上和数据中心其它系统解耦,安装周期可由5-6个月缩减至1-2个月。此外,液冷散热方案可面对更高的热密度,并减少从芯片到大气环境的级数,效率更高,甚至实现%自然冷却。目前液冷主要有冷板、浸没两种部署方式,具备先进散热技术的企业有望抓住市场先机。在多项技术的对比中,浸没式液冷节能优势突出,在满足一线城市PUE建设限制的同时,单体计算密度提升10倍以上,IT设备占地面积减少75%以上,已在HPC和GPU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另外,年6月,阿里巴巴部署了全球首个大规模液冷集群,将服务器浸泡在特殊的绝缘冷却液里,运算产生的热量可被直接吸收进入外循环冷却,全程用于散热的能耗几乎为零。这种形式的热传导效率比传统的风冷要高百倍,节能效果超过70%,未来阿里巴巴将逐步在更多的数据中心进行推广应用,有望进一步推动制冷技术革新。
服务器:IDC“新基建”算力核心环节
国际IaaS厂商资本开支复苏,助推上游服务器行业回暖。IaaS厂商是服务器企业的直接客户,Amazon、Microsoft、Google等国际云计算巨头在持续加大投入,Q2CapEx迎来触底回升,全年,Amazon作为全球最大的公有云服务商,资本开支上行趋势最为明显,全年资本开支为.61亿美元,同增25.69%;Microsoft与Google资本开支分别同比变化-4.76%及9.50%。IDC预测,到年,全球8大基础设施硬件买家(谷歌、亚马逊、苹果、微软、Facebook、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将消耗50%以上的服务器和存储基础设施,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CapEx的增长将拉动服务器市场回暖。
此外,上游IntelDCG收入重回上升通道,交叉验证下游服务器行业景气度提升。Intel的数据中心业务部门(DCG)提供服务器芯片和数据中心产品及相关服务,是服务器芯片市场最主要的供应商,芯片收入与服务器市场规模存在高度相关性。根据IDC的调查数据,早在年Intel在X86服务器处理器市场的占有率就已经达到93.5%,并一直延续优势,长期占据着90%以上的市场份额。根据MercuryResearch的统计,年Intel占据X86CPU芯片市场95.5%的份额。因此,IntelDCG的营收情况是判断下游服务器行业回暖的重要信号。我们可以看到,服务器市场规模增速与DCG收入增速的变化情况趋于同步,DCG收入自Q2起开始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大幅反弹,Q4共计实现营收72.13亿美元,收入同比增长19%。服务器市场规模也在Q2之后实现触底反弹,Q4全球服务器市场规模实现同比增长7.42%,环比增长15.27%,若不考虑受疫情影响的一季度,服务器行业年度回暖趋势明显。
中国服务器市场同比下滑3.7%,但非X86服务器出货量增长迅速。IDC最新发布的《中国服务器市场解读,4Q19》报告显示,年第四季度,中国服务器市场出货量达到94.2万台,同比增长5.3%;市场规模达到54.2亿美元,同比增长6.6%。年全年,中国服务器市场出货量达到.6万台,同比下滑3.7%;市场规模达到.0亿美元,同比增长2.9%。其中,X86服务器出货量达到.8万台,同比下滑3.8%,市场规模达到.8亿美元,同比增长2.9%;非X86服务器出货量达到台,同比增长60.2%,市场规模达到5.2亿美元,同比增长2.0%,非X86服务器增长迅速。
算力带动经济,未来中国服务器市场需求旺盛。根据华为《泛在算力:智能社会的基石》,对算力的投入有较为客观的经济杠杆效应,对制造业/交通物流/零售业/能源也而言,1美元算力投入带来10/5/5/4.4美元价值提升。人均算力水平与经济水平高度正相关,未来各国将推动算力提升,带动经济倍速增长。年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宏观环境不确定性以及采购周期性的影响,全球服务器增速有所放缓。随着疫情结束,国家将提速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七大领域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布局云计算、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和5G等新兴技术在行业的深度应用,未来服务器市场需求较为旺盛。IDC预计,年中国X86服务器市场出货量将增长2.9%,在-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9.1%,中国服务器市场需求在未来几年仍然较为广阔。
多元算力时代,非X86服务器迎来逆袭机遇。随着大数据技术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对海量数据存储、运算、处理等方面带来严峻挑战,驱动服务器发展呈现多元算力大趋势:首先,除CPU外,将向ARM、NPU和GPU并行计算和分布式计算发展;其次,5G帮助政府,教育,医疗、金融等行业加速云融合,算力将随数据全面覆盖“边、端、云”及嵌入式系统,泛在计算及云边协同的协同计算将快速发展;此外,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指出,未来三到五年,在整个计算投资中,智能计算占比将超80%。
服务器国产替代加速进行时,国产投资机遇显现。年5月29日,中国移动公示的中国移动年PC服务器集采项目中,基于鲲鹏处理器的服务器全面覆盖计算型、均衡型和存储型等服务器类型,中标规模达台,其中中移系统集成(H3C)台,华为TaiShan服务器台,在鲲鹏所参与的标段中占比超过67%。年5月7日,中国电信发布中国电信服务器()集中采购项目货物招标集中资格预审公告中,首次将全国产化服务器(H系列)单独列入招标目录,集采数量为台,占比接近20%。鲲鹏处理器具有高性能、高吞吐、高集成、高效能等特点,其开放性可支撑中国移动进一步提升在多样性算力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国产替代进入加速阶段。
交换机及路由器:云计算G生态奠基石
云计算G生态的建立为交换机和路由器开启新一轮成长周期。随着超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步伐加快,数据流量也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而越来越高的数据量,则需要通过更高速率的光网络来实现互联互通。光互联市场预期成稳步增长态势,其中云计算的营收占比逐年提升,未来云计算将成为光互联的主要需求方。因此,在以IaaS为主的云服务的推动下,新的数据基础设施格局正在形成,光电互联方案正在逐渐由G过渡到G,G数据中心的应用将深刻影响产业链生态,光模块、交换机、路由器等数通设备市场有望开启新一轮成长周期。
Gbps升级周期有望于年末开启,数据中心交换机销量增速有望提升。受Broad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