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机

企业信息化风险的防范

发布时间:2022/10/11 21:28:35   
白癜风援助活动 http://m.39.net/pf/a_10967962.html

  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进程可分为前期工作、基础数据准备、系统模拟、二次开发、系统切换等阶段。企业信息化风险是指在项目建设进程中潜在的、可能发生的对项目实施构成严重威胁的各种不利因素,一般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那么如何企业信息化风险呢?

一、立项与软件选择风险

(一)项目立项

立项风险主要表现为信息系统建设目标、约束、总体结构不清,信息战略错误,企业弄不清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信息系统;立项时切入点不准确,定位不正确,信息化建设策略不对,追求功能完整、一步到位并在其他企业已经应用成功的建设方案,以致企业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无法支持项目实施,造成项目夭折或建成后无法成功运行。避免立项风险的措施是: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通过调查,对企业管理业务中内容分散、含糊不清的问题进行识别,在系统要实现的目标及管理、技术和经济上进行可行性论证,找出实施信息化的不利因素,研究改进方案,明确项目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根据可行性分析进行决策。在进行可行性论证时,要防止“一切外包”的现象,把论证工作全部交给供应商或开发商去完成,千万不要做“聘请狐狸给鸡棚看门”的傻事,企业必须自行组织技术、管理人员,通过培训后,在咨询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可行性论证工作。

  (二)企业诊断

  企业诊断是根据企业业务流程,运用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找出影响企业竞争优势和制约企业盈利的环节,提出优化解决方案。企业诊断工作难度大、涉及面广、耗时长,是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企业诊断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蜻蜓点水似的调研,仅从技术角度考虑问题,既没有对企业现有业务处理流程和数据处理流程进行描述,也没有联系企业经常发生的各种矛盾,运用价值链思想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确定企业的管理需求。其结果是系统实施一段时间后,发现企业具体业务流程及管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此时已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企业必须重视诊断的开发基础工作,切记“管理需求永远是导向”的信条,对自身的行业特征和独特的需求与业务处理过程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研究企业存在的关键管理问题,明确系统要做什么、具有什么功能、要解决什么问题,并形成系统分析报告。系统分析报告是项目实施各阶段的技术支持资料,最后,应组织有关专家对它进行评审。

  (三)软件选择

  企业在软件选择的决策中很容易掉入“说客陷阱”,偏重选择知名度高、技术先进的管理软件,不能把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和业务处理过程与管理软件进行匹配,导致选择的软件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难以实施成功。即使实施成功,但运行成本高,更新换代困难,企业管理模式的调整受到限制。事实上,当前商品化管理软件名目纷繁,各种软件可能存在功能不足或潜在的缺陷,企业必须根据诊断分析,有针对性地选择几家在本行业有成功案例与经验的管理软件,由项目实施小组对各种管理软件的功能及其组合的灵活性、二次开发的能力、软件商的技术支持能力、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为第一要务。

  二、实施风险

  (一)人员组织

  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到软件工程、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企业必须整合内外部人力资源,成立项目建设队伍,完成从项目立项到系统上线的各个环节的工作。在组织队伍时,企业易犯的两种错误:其一,以企业缺乏IT技术人员为由,将项目外包给软件供应商或代理商,企业只是组织力量进行验收评估。殊不知一方面,有些代理商技术力量单薄,甚至对软件功能根本不熟悉。笔者前几年曾遇到这样一桩怪事:某国内知名度非常高的ERP软件代理商,售给一家国有企业部分软件模块,软件安装与初始化后,系统居然无法集成运行,原因是购买软件时少买了一个前序模块。另一方面,即使代理商有较强的技术力量,但对企业的业务处理流程缺乏深入了解,难以按照企业需求进行系统配置与二次开发。其二,完全由企业内部的IT技术人员单独进行系统实施,没有看到内部技术人员缺乏对软件的了解及项目实施经验,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好项目的实施。为规避这种风险,项目队伍组织应该考虑到管理、技术、财务等方面的人才,通常最佳组合是:由具有丰富的信息化建设经验的外部顾问和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共同组成,由企业信息主管(CIO)直接领导,形成三层项目组织结构(见图-1)。通过项目实施经历,企业内部人员从“了解――熟悉――精通”而成为企业信息化管理专门人才,使得咨询顾问的经验与知识沉淀在企业,系统上线后不再依赖于顾问。

  (二)进度控制

  实践表明:许多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工期一拖再拖,无法按照预定工作计划的期限完工,导致项目半途而废或系统上线严重延迟,造成企业各层领导及职员对信息化丧失信心,项目成本失控。这种风险的`控制关键在于项目开始时必须制定明确的、切实可行的阶段实施计划,对建设过程中的每一阶段的计划执行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计划延迟要查找和分析原因,针对不同情况,或调控计划或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补救,以实现对项目进度的控制,使整个实施能够按照预定的时间表进行。

  (三)质量控制

  系统上线后,企业聘请有关专家对系统进行评估验收,但这种验收往往难以控制系统实施质量,因为,即使发现问题,如果问题出在实施初期的基础阶段,要解决问题,工作量大,可能涉及到整个系统,严重的会导致系统大部分重来。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是缺乏“过程质量”的控制,因此,在系统实施之前必须定义项目实施各阶段目标和期望,并且尽可能量化,吸收有关专家在信息化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每个阶段完成后对实施质量作出评价,不达标必须返工;系统上线了不要急于作出结论,必须通过3个月的实践运行,使得系统的各种流程和逻辑通道都基本遍历过,效果良好,达到企业预定目标,才算合格工程。

  (四)成本控制

  企业信息化在成本控制方面的风险是:费用预算不准确,项目实施中途或结束时大大超过预算,使得企业出现资金困难,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影响正常运营,迫使项目中断。成本预算中常见的误区是:只看到软件和硬件费用,忽视了培训费用、实施咨询费用、维护费用。事实上,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后三项费用合计往往超过前二项费用之和。因此,成本预算时必须考虑全面,合理概算各项费用,制定详细的费用开支细目,并在项目进程中将成本控制在计划之内,避免发生“金融危机”。

  三、管理对接风险

  (一)管理理念导入

  众所周知,企业信息化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且还是一个管理系统,在软件中融入了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企业应用系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系统上线后,日常管理仍保持原系统的惯性,沿用原管理模式,许多管理制度没有更新。生产经营信息不及时输入系统,仍采用手工的批处理方式,各种定额不准确,不能充分利用系统提供的信息辅助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严重。其结果是软件中先进管理思想无法得到体现,系统功能不能发挥作用,投资效益难以实现,久而久之,有关人员感到新系统反而增加了信息录入、日常操作的工作负担,出现消极怠慢和抵触情绪。其根源在于全体员工缺乏对系统内涵的理解,没有用现代管理思想与管理理念武装头脑,观念没有更新。因此,企业必须树立为新系统的运行“销好路、开好渠”的思想,实行“双工程导入”制度:导入系统,导入管理理念。不但要进行管理软件的操作培训,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层次人员进行系统原理及现代管理方法、思想、技术的培训,利用各种载体做好宣传工作,只有达成共识、转变思想,才能有统一的行动。

  (二)业务流程重组

  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已证明:要使管理系统获得成功,必须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但是业务流程的重组涉及到组织机构的调整、人员的变动、权力的分配,许多人的权力被计算机流程取而代之,“暗箱”变成“电子显示屏”,触动了一些人的“不正当利益”,会产生很大的阻力,使企业难以适应,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因此,企业高层领导必须下大决心,不做“泥水匠”,应把业务流程重组与企业改革和管理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扫除各种阻碍,为信息化建设开辟道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0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