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息机 >> 信息机优势 >> 信息化数字化新时代的交换机理嬗变
前言
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的形态和机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演化。在新时代,当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交换过程,数字成为经济性和社会性资源(要素),经济社会的交换机理将发生深刻变化:有价的经济交换和无价的社会交换必须有新的协同方式,推动组织行为和组织效率的创新发展。就其形态特征而言,以往的经济交换具有(或被假设为)点状(粒子)性、对应性、计价性、显在性的“硬交换”性质。但在新时代,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交换环境,使经济交换越来越具有网状计价和网价交换的特性。而且,网络平台既是交换,包括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的基础设施,同时自身又是组织行为主体,而且具有经济交换的利益取向。
社会交换原本具有网状、异质、无价、潜性的“软交换”性质。在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演变,使社会交换的连接环境已发生极大变化。特别是,数据的资源化(要素化)和技术的开源性,使社会交换具有高技术基础,推动其形态演变。其突出表现之一是,软交换与硬交换趋向深度协同。信息的数字化和资源化,使得知识成果的产权化(有价交换)和开源化(免费共享)关系产生了一系列新现象。
例如,个人的生物特征信息,原本无价。现在,大量的个人生物特征信息被收集加工处理为数据库资源,就有了可进行经济交换的巨大价值。有可能使原本的软交换,进入经济交换的硬交换领域。再如,知识及技术成果的产权化(专利制度),保护了知识技术可以按经济交换的方式,确保发明者(知识产权拥有者)的明确计价获益权利。
现在,出现了许多开源性共享性技术和数据资源,它们由网络生成、无偿提供、免费使用。这样,经济交换性质弱化,具有了很强的社会交换属性,可以说是硬交换的软交换化。
这样,一方面,经济交换在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和数据资源的大量生成条件下,导致一些社会交换向经济交换的嬗变。数据生产的零边际成本性质,可能使经济交换的自然垄断性质变异:提供占有大规模数据而形成网络平台的巨大市场势力,导致产生垄断性数字壁垒和排他性竞争格局。
另一方面,社会交换在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强大的电子通信网络条件下,使大量的社会性数据资源化(可利用获益),导致社会向经济交换嬗变。同时,又可以产生大量开源信息技术平台和软件、免费共创共享数据的社会性服务供应机制,导致一些经济交换向社会交换嬗变,并使得社会交换的回报方式特别是其与经济交换的关系产生新的复杂形态。
以低成本、密传递、高速度和全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使交换行为的“摩擦性”极大减弱,而“零摩擦”交换大大提高了交换效率,但也可能具有特殊的安全风险和道德风险:在信息化大数据环境中,从技术上说,每个人都成为“透明人”。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参与者(包括潜在参与者)的个人信息完全透明,没有任何“隐私权”。
所谓“隐私”就是信息不充分、不透明、相关数据不完全,而这在信息化和大数据的高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克服。然而,信息高度透明化也可能与便利性形成替代(tradeoff)关系。这本身也是一种社会交换关系。如何作出伦理判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准则。例如,西方文化可能更偏重隐私保护,东方文化更偏重使用便利。在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的制度安排上,西方文化可能更倾向于个人自由,东方文化可能更倾向于秩序纪律。一旦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都发展为网状交换,网络连接性、急速传递性和信息通畅性,使安全风险和道德风险越来越受到经济社会的更大关切。
经济社会交换的机理嬗变成为“双刃剑”:人类的交换本性被极度放大。实时、极速的交换,使得触手可得的万物互联,以及无可不知的透明世界,成为人类经济社会的“零摩擦”交换环境。以往,根据“六度空间理论”(六度分割理论、小世界理论),在人际联系中,和任何一个陌生人的间隔不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之间连接传递,就可以认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这似乎是相当惊人的联通效率。
因为这样,所有的人如同生活在一个极小的世界中。信息可以“病毒式地传播”(goviral)。但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支持下,完全可以超过“六度空间”,更为便利直接地建立与任何一个人的联系管道和获得各种所需之信息。
更重要的是,在高技术和大数据运用的新时代,经济社会交换的新关系形态逐渐生成,其底层逻辑已不再是理性和利己的个人主义。巨大而极具渗透性的网络交换方式,重塑着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的新形态、新规则。这样的信息交换技术所构建起的交换形态,是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的复杂交织。
由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运用所促成的经济社会网络,使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极度高效,在这样的信息传递交换“零摩擦”世界,交换系统越来越“高频化”“智慧化”“虚拟化”。其中所蕴含的潜在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利益和风险都将剧增,正在成为有待深入观察和研究的重要议题。
人类如何生存在这个迄今为止所知的唯一具有智慧生命物种的星球上?自17世纪以来,现代主流经济学所构念的市场经济机制框架体系,将“自私的理性”和“交换的本能”作为两个基点,形成了以先验的,即不依赖于经验的纯粹“公理”性假设为底层逻辑构念叙事体系。而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人的理性和交换行为,都是社会化的,即任何经济行为,特别是确定目标和选择达成目标的手段,都是在一定的文明形态环境中施展和实现的。
所以,就交换行为而言,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都是人类发展,包括经济体系运行,所依赖的基本行为方式。没有可以完全脱离社会交换的经济交换(市场机制);同样,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也没有可以完全脱离经济交换的社会交换。如果缺乏可行的市场交换和社会交换,以及它们的相互嵌入,人类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没有可接受的道德伦理。
结语
总之,现代市场经济组织形态和组织行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的核心理据和制度逻辑基础,就是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行为的性质区分和功能协调。把握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的机理逻辑,就能理解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组织规则,特别是产业组织规则的基本要义,并提升行为主体的实践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