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息机 >> 信息机市场 >> 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三聚焦三提
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党委自入选“福建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以来,严格对照标杆院系建设“五个到位”的要求,围绕主责主业、事业发展、改革创新,突出“三个聚焦”,着力“三个提升”,激发党建活力,以一流党建促进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政治引领,提升党建工作实效
抓班子带队伍。学院党委坚持抓好班子自身建设,细化学院党委年度工作要点,制定学院党委班子抓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党委委员认领党建重难点工作“目标清单”,支部书记签订“履责清单”,构建党委班子负总责、支部委员带头抓、党支部书记具体抓的“一级抓一级”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作为领导班子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重要载体作用,建立“1+1+N”长效党委理论学习机制,每月开展一次集体理论学习、结合学习每月开展一次实地调研、结合学习和调研每月开展N场专题研讨,筑牢思想根基。设立党支部书记“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在党支部书记例会上及时跟进学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向基层工作一线延伸,及时解决支部书记在推进工作中的现实思想问题。近三年来,学院党委共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60余场,主题党日活动余次,各类理论学习讲座、学习会议40余场。
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专题调研
抓组织带党员。建章立制抓规范,突出政治带动,积极构建党建工作制度体系,研究制定《党建工作推进制度》《党建工作责任制度》《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制度》等,推进学院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优化设置强堡垒,突出典型带动,深入开展“党建+专业”“党建+项目”“党建+业务”等标杆支部创建展示活动,先后打造农业工程系教工党支部、车辆工程学生党支部等3个省级样板党支部,示范带动全院基层党支部建设水平全面提升。选优配强提质量,突出培育带动,开展教师党建工作专题调研,制定《学院“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基本要求,确定选人标准、规划重点任务,通过提供配套经费、必要的活动和办公场所,大力支持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建设工作室。截至目前,教师支部书记均为博士或高级职称,基本实现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
学院党委所属支部党员与合作共建党组织共同开展技术服务
抓共建促提升。学院党委和所属支部先后与闽江学院计控学院党委、福州六和机械有限公司党支部、福建永安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鼓楼项目党支部、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机械与智能制造学院党总支等十余个党组织开展党建共建,形成“共同设立一个临时党支部”“共同创立一个党建品牌”“共同建设一个红色阵地”“共同开展一次党日主题活动”“共同开发一个技术服务项目”的“五个一”党建共建机制,着力打造“支部对外交流平台”“党员志愿服务平台”“师生技术服务平台”等三大党建共建平台,最大力度凝聚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发展的合力。近年来,学院党委先后组织师生党员与合作共建党组织党员共同开展项目调研合作、志愿服务、文化科普、政策宣讲、治安维稳、便民服务等活动余次,推动学院师生党员更加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提高服务基层和群众的热情和本领。
聚焦政治把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把好方向铸“师魂”。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专题调研,认真贯彻执行学校《师德师风和意识形态测评考核实施细则》,发挥党委领导班子联系基层工作机制,院党委领导班子定点挂钩联系教师党支部,深入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宣讲和谈心谈话,细致广泛了解教职员工的思想状况,将师德师风作为新教师引进、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必查内容,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育德育人能力,守好教师意识形态“责任田”。以获批省级、校级课程思政类课题为契机,统筹谋划“课程思政”建设,成立以党政负责人为组长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课程思政行动计划》《全课程育人实施方案》等制度,聚焦工科学院特色,推动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职业规范等融入人才培养、教学、学科和管理体系中;每年定期举办“课程思政”大比武,以赛促学打造全过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学院6个专业全面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现有省级金课7门,金山学者优秀教学人才1名,省优秀教学团队4支,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及竞赛奖4项;1位教师获得“全国最美农机教师”荣誉称号,2位教师获得校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学院教师参加省级、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竞赛
抓好实践育“红心”。充分发挥关工委和“五老”在教育、引导、关爱、保护团学青年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通过持续开展“读懂中国”“五老”关爱下一代工程等活动,全面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制定《学院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办法》,优先选聘优秀党员教师担任学业导师,党建引领融合科研训练,打造由“1名高职称党员教师+1名博士+1名辅导员+2名研究生”组成的“”导师团队和由“1位高级年学生党员+3位大一学生+2位大二学生+1位大三学生”组成的“”学生科研训练团队,形成思政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融合“四年不断线”“三创贯通”的农林特色机电类专业人才双育人模式。近年来,学院新增建设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专业1个;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余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9项,省级特等奖18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5项、省级35项;学生发表论文余篇,授权专利余件。
聚焦政治能力,提升内涵质量建设
坚持引育结合,强化青年人才党性担当。
搭建“思想淬炼”平台,大力实施“精准引才”和“英才提升”计划,强化青年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依托“支部”论坛和“精匠”讲坛,组织青年人才专题汇报所承担课题研究情况,驱动高层次人才中在教学科研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打造讲政治、讲大局、讲规矩、讲奉献的人才梯队,也吸引了一批青年人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搭建“科研攻关”平台,充分发挥老党员“传、帮、带”工作机制,由“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牵头锚定学科专业发展主攻方向,将青年人才吸纳进特色创新团队,调配实验资源,指导青年人才挖掘学术热点、抓住科研难点、申报研究课题,指导青年人才开展定点攻关,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目前,学院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超50%,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福建“百人计划”1人,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人。近年来,共引进了近20位优秀人才,教师结构梯队逐步优化,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推动平台联动组成科研攻关阵地
坚持双融双促,筑牢学科发展红色堡垒。从“为谁服务”“服务什么”“如何服务”等三个维度,积极探索高质量党建与事业发展双向融合、双向促进的方法路径。
谋划有机制的融合。落实统筹谋划机制,探索支部书记“具体抓”工作机制,通过书记“共学”、支委“共研”、党员“共享”、师生“共践”等形式,明确支部书记抓党建“抓什么”“怎么抓”等问题,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落实督促指导机制,深入开展“学习·诊断·建设”行动,各支部坚持对标对表,按照“七个有力”的要求,严格对照诊断,全覆盖开展诊断,查找存在问题和工作短板,逐级逐一建立工作台账,落实“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落实考核评价机制,明确以支部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融合为重点进行考核,建立健全“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的考评体系,推动日常考评与年度考评相结合、业务考评和党建考评相衔接,坚持党建与业务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实现业务工作推进到哪,党建工作就覆盖到哪。
抓实有组织的科研。抓好布局,瞄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开展专题学习和专题调研,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党委会专题研究科研和学科建设,通过学院党委委员带头宣讲,组织召开学科建设研讨会、专题报告会等,统一思想,凝聚推动交叉学科建设共识,推进学院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有效开展。抓实思想,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强化支部党员“科技报国、科研为民”的责任担当,引导党员教师科研工作的正确方向,积极投身到国家科技创新的事业中。抓实氛围,深入开展“一支部一人一事”活动,大力宣传党建与科研中心工作融合的经验做法,积极营造“围绕、服务、促进”科技创新创先争优的好氛围。
锻造有优势的团队。发挥样板支部的示范作用,将支部建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所、志愿者服务队、学生协会等社团组织、创新团队等上,以样板支部农业工程教工党支部打造学习、科研和服务型“三型支部”为典型示范,积极推进创新型党支部建设,不断增强党支部的政治功能,筑强科技创新战斗堡垒,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坚强保证。发挥创新团队支部“双带头人”引领作用,组织党员围绕山地农业机械设计与实现、农业信息感知技术及装备、先进制造与特种材料应用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及应用等符合国家和省产业发展方向开展科研攻关,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创业型人才,为打赢高质量本科教育攻坚战贡献力量。近年来,学院先后推动建设了2个省级科研平台,1个学校人才高地建设。学院承担80余项国家、省部级重点项目,获得各类科研经费近多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多篇,授权专利余件,合作获得2项省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