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机

财经媒体的信息传播和监督治理职能,对资本

发布时间:2023/12/9 13:16:41   
儿童白癜风能不能治好 https://m.39.net/pf/a_4549560.html

我们知道财经媒体不仅是我国在目前阶段信息披露不完善,市场信息透明度差的经济转型阶段可以借助的扮演信息传递和扩散重要的信息中介,而且其还是我国在目前相关法律对投资者保护不够充分阶段可以借助的外部监督治理角色。

但是财经媒体在发挥其两大职能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影响了其更好地推动资本市场地发展。因此将结合相关金融学和经济学理论,分析财经媒体两大职能存在的问题、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充分发挥财经媒体的职能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财经媒体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分别从信息传播职能和监督治理职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影响财经媒体发挥职能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从媒体自由报道的程度、媒体独立性高低以及财经媒体面临的制度与政策约束这三个方面研究了其对财经媒体职能的影响状况;从外部环境和财经媒体自身两个方面提出如何充分发挥财经媒体的职能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道》等一系列市场化运作的新财经媒体的推动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强,我国财经媒体不仅在信息传播的信息量和覆盖面上狠下功夫,而且还加大了调查性报道的力度,对资本市场的一系列违规行为,特别是对上市公司、证券经营机构的重大违规行为予以揭露曝光,充分发挥了舆论监督的功能,有力地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保护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但是,在此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严重的问题。市场化的新兴财经媒体的不断涌现,使得财经传媒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财经媒体们为了能在市场上继续维持甚至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不得不把大量人力和物力投放在信息的收集和广泛地传播上去,这使得资本市场上的信息呈“爆炸”式地增长,尤其是在网络的全方位覆盖,投资者获得信息渠道的渠道越来越多,其获取信息的成本也就日益减少甚至免费。

事实上,财经报道的质量才是一个财经媒体的生命力,其直接影响着受众对其的评价和忠诚度,并且如果报道质量下降了,广告投入也会随之减少。而当前财经媒体的普遍问题就是报道内容低水平重复,同质化严重。

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新兴财经媒体急于要在市场上打开局面,因此往往会借鉴其他畅销媒体的经验,所以一些新兴财经媒体在版面布置、栏目设立和内容上主要是参照国内外优秀财经媒体的样式来设计的,例如《财经》杂志声名鹊起后,许多财经杂志都参照《财经》的内容安排,要么是在开篇模仿《财经》财经观察而设立一个财经点评,要么是模仿《财经》的本月荐书而设立一个荐书栏目。

甚至有的就直接花钱引进国际版权。其整体上呈现出缺乏原创特色、具有同质化的特点。个别成功者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而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例如《第一财经报》和《每日经济新闻》。但更多的财经媒体一眼望去,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并且有些报刊甚至连报刊名都刻意与相关畅销媒体沾上关系。比如《商界》声名鹊起,市场上一下就涌现了《商界》、《商界名家》、《商》等一系列跟“商”有关的杂志。

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并且较多的财经媒体在采编方面投入不足,因此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财经媒体信息来源趋同,报道内容重复。并且不少财经媒体对财经信息披露的缺乏专业的评判和严格的审核,在新闻报道时做“表面报道”,欠缺在独立自主地基础上对事件进行深入而又细致地剖析。其报道文章仅仅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来罗列事实,提出简单而又普通的观点,再加上简单的论述或者论证就完成了。

而真正客观真实、观点鲜明、视角独特、言语尖锐的文章和分析细致入微,能够有效给予投资者启迪的文章不多。甚至还有一些财经媒体盲目跟风,直接将网上和其他媒体的稿源复制过来,不加任何评论和分析就在其报刊和网站上刊登出来。

财经报道不同于其他一般的新闻报道,财经报道强调的是所报道内容必须是客观真实的,其主要的职能是将涉及资本市场的各类信息客观、及时、完整地传达给受众,给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以便投资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特别是在经济越来越融入全球经济的背景下,多数财经事件的发生不再仅仅只是国内因素所左右的,而是来自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的诸多要素共同作用,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越来越成为司空见惯的常识就更需要财经媒体能广范围、多角度、全方位去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而目前的财经媒体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另外,一些财经媒体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吸引受众眼球,背弃新闻工作客观真实的基本准则,将一些未经过严格核对的匿名消息,虚假新闻当作财经信息传播,不仅会给投资者造成误导,而且还会引起资本市场信息浑浊,给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例如在当今的财经报道中,“业内人士透露”、“权威人士表示”“金融投资专家分析说”等来历不明,语焉不详的所谓权威人士论调频繁见诸报端。

诚然,一些财经媒体为了保留其独有的信息来源而不愿意将有关具体人名公之于众,但是更多的财经媒体根本就没有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但为了要发表相关的评论报道,而采用这种模糊表达来规避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如某家地方金融投资报年10月27日的第2版,其中在有关资本市场发展和上市公司情况的4篇报道中,就多次采用这种含糊不清的描述方式,没有一次清楚标明这些评论和分析的具体来源。

来源不确定的财经信息不仅会混淆资本市场的信息透明度,还会直接导致投资者对财经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质疑。虽然这种看似信息来源神秘,表述含糊不清的财经报道能在表面上为制造“独家新闻”增加竞争筹码,但实际上这些“爆料”式的新闻已经背离了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底线——客观、公正、真实。

其虽然短期会有一定的收益,但是在长期必然会导致财经媒体权威性的下降。因为一个缺少了真实向的财经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和“风闻”、“谣言”甚至“谎言”并无二致。长此以往,媒体的声誉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销蚀。

近年来,作为资本市场信息通道“把门人”的财经媒体对资本市场的一系列违规违法行为,特别是对上市公司、证券经营机构的重大违规行为予以曝光,在一定程度地发挥了舆论监督的功能,保护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但是与国外财经媒体舆论监督的效果相比较,财经媒体舆论监督的力度仍显不够,多停留在事后监督,被动监督的局面。

首先,由于在现阶段,市场经济主要是通过广告方式对财经媒体的发展和生存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支持,而财经媒体关于上市公司的报道,常常直接决定这些上市公司是否还继续在这家财经媒体进行广告投放,其直接影响着财经媒体的盈利。因此财经媒体在发挥舆论监督职能时不得不顾及这些广告客户的利益而放弃一些报道,其直接导致财经媒体舆论监督的不公正,不公平,进而引起财经媒体舆论监督职能的弱化。

另外由于上市公司一贯得到和有关部门的支持甚至偏袒,因此财经媒体对于上市公司的批评性甚至揭露内幕的报道则常常会引起麻烦,甚至引起法律诉讼,例如《财经》杂志在处理“世纪星源”的批评性报道中拿捏得当、进退有度,对政策尺度的精深把握,但仍然无法避免“世纪星源”对其得起诉,并且尽管“世纪星源”操纵财务报表的事实成立,但最后《财经》仍旧败诉。

而且财经媒体在法律诉讼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其败诉率高达63%,而美国财经媒体败诉率才只有9%。因此这样的局面直接导致资本市场的舆论监督往往呈现滞后状态,如对资本市场出现的一些大的内幕交易和违规交易,财经媒体很多都未能及时在官方调查处理前予以曝光。

尽管事件可能触目惊心,但考虑到各类风险和利益,很多财经媒体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敢轻易报道而往往选择保持沉默,直到上面处理后才作报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的财经媒体缺乏监督的主观能动性,一些媒体成了上市公司的传声筒,简单地充当某个公司或机构的喇叭,陷入了无为被动的局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04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