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机

液冷板行业深度报告一体两翼,液冷板需

发布时间:2025/3/20 11:47:31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http://m.jpm.cn/article-92442-1.html

(报告出品方/作者:民生证券,邱祖学、孙二春)

1电池液冷板是电池热管理系统中直接与电池进行热交换的部件

电池液冷板是电池热管理系统中直接与电池进行热交换的部件。液冷板是液冷散热器的一种产品元件,其散热原理是在金属板材内加工形成流道,电子部件安装在水冷板的表面并在之间涂装导热介质,内部的冷却液从板的进口进去,再从出口带走部件传导的热量。根据形状和结构的不同,目前市场常见的液冷板主要有口琴管式、冲压式、挤压式、吹胀式等多种类型。在新能源车领域,电池液冷板作为电池热管理系统中直接与电池进行热交换的部件,通过液冷板流道中的冷却液将电池产生的热量转移到冷却装置中或通过冷却液将热量输送到电池处,实现将电池温度维持在最适合其工作效率20℃-35℃范围内。

从产业链结构来看,液冷板行业上游为中铝集团、紫金矿业等铝、铜金属原材料企业;中游为银邦股份、华锋铝业等铝热传输材料生产以及银轮股份、纳百川等液冷板配套加工企业;下游终端应用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服务器液冷以及储能等领域。

液冷板生产流程包含铝热传输材料加工环节和液冷板加工环节。在液冷板生产工艺上,同一终端应用下的液冷板不同类型产品虽在结构设计上有所不同,但加工工艺高度类似。以铝热传输复合材料为例,液冷板生产前道工序主要包括材料的复合以及冷轧、热轧等环节,其中复合和冷轧为水冷板生产的核心工序,冷轧为热轧卷或铸轧卷在再结晶温度之下强烈塑性变形的过程。冷轧后的半成品具有组织性能均匀、尺寸精确、表面品质高等特性。后道包括对前端退火精整后的产品再进行芯体组装、钎焊以及气密性检测等工序。

铝的物理优势使其成为交通领域热传输材料的主要选择。质量与加工方面,铝的密度为2.69g/cm3,仅为钢密度的34%,铜密度的30%。且铝可以通过添加合金元素提高材料性能,塑形优良,可加工成复杂性质;导热能力方面,铝的导热系数为W/m·K,略低于银(W/m·K)和铜(W/m·K)但远高于铁(73W/m·K)。因而铝是行业内综合考虑下常用的金属热传输材料。

水冷板使用的复合材料一般以3系铝合金为芯材,4系铝合金为复合层。铝热传输复合材料是以铝锰3系合金为基础核心材料,即芯材,利用轧制复合工艺使芯材和其他一种或一种以上物理、化学性能不同的牌号的铝合金在接触面上形成冶金结合的新型铝合金材料。与单一金属相比较,不同金属的结合可以使其物理、化学性能更优越,热膨胀性、导热性、强度、耐腐蚀性、导电性可得到很大提高。芯材由铝锰3系铝合金构成,起强度支撑和散热作用;复合层由铝硅4系合金或其他牌号的铝合金构成,起到钎焊或改善整体材料性能的作用。以华峰铝业水冷板材料为例,芯材主要是牌号铝合金,复合层主要是牌号铝合金。

2行业壁垒较高,头部企业规模优势显著

液冷板材料壁垒较高,主要来源于工艺复杂、供应链认证周期长、建厂投资大三个方面。工艺壁垒方面:铝钎焊复合材料制程长,需要经过多道轧制工序,理论良率在70%,实际良率约67-68%。参考《热传输用铝基合金轧制复合的技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铝热传输复合材料在复合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复合界面清理以充分去除氧化层、表面油污;同时热轧复合时的道次加工率设计也深有考究,太小的道次加工率使望性变形仅在皮材层产生,从而使皮材延伸向上翘起而不能实现皮材与芯材的结合;过大的道次加工率会使变形区深入到深处,在复合界面上不能充分暴露新鲜金属,从而也难于实现皮材与芯材的有效结合;加热工艺和开轧温度如果温度过高可能会使皮材熔化;而加热时间过短,又可能使坯锭温度不均匀,轧制时因温度差异而使金属延伸不均匀,严重时会出现轧裂现象而报废;此外终轧温度以及材料状态和性能的控制也会对产品质量与生产良率产生影响,复合料生产工艺复杂且细节繁多。

建厂投资壁垒方面:铝基复合材料生产所在的铝压延加工行业属于高能耗行业,因此投资建厂能耗限制高;此外,行业整体投资规模较大,铺底流动资金需求高,建设周期较长,特别是轧制设备方面,主要部件均为定制化,建造周期基本要两年以上,加上安装调试时间,整体一般需要三年以上时间。

供应链壁垒方面,汽车行业有2-3年的导入期:参考普华有策说明,一般而言,汽车行业有2-3年的导入期,零部件企业首先需要通过独立第三方的IATF: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然后经历审核方的严格审核,在研发能力、采购管理、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达到要求,并通过供货测试后才能成为合格供应商,客户整体的认证周期较长;此外,下游车型广泛使得铝热传输产品具有高度定制化的特点,产品种类繁多且尺寸规格复杂。因而当前的主要厂商已与客户深度绑定,新进入企业难以轻易打破供应链壁垒。生产工艺复杂等壁垒塑造行业高集中度。由于行业壁垒较高,目前市场上仅包括格朗吉斯(Granges)、华峰铝业以及银邦股份三家主要企业,行业CR3超过60%。格朗吉斯铝业集团是世界主要铝型材生产者之一,其钎焊热交换器业务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5%,年销量约为29.4万吨。华峰铝业是目前国内产能最大的铝热传输材料生产供应商,现有产能34-35万吨,并有15万吨在建产能,年铝热传输材料销量29.37万吨;银邦股份主要生产钎焊用铝热传输材料、铝钢复合带材料等产品,是国内的电站空冷系统用铝钢复合带材的主要生产企业之一,年复合材料销量约17万吨。

3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驱动液冷板市场快速增长

3.1新能源汽车相比于传统车型有更多的热传输用铝需求

液冷是动力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主要方案。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电池热管理系统(BTMS)技术主要分为空气冷却、液体冷却、相变材料冷却和热管冷却,随着应用环境对电池的要求越来越高,液冷技术正逐渐取代风冷技术成为各大车企的优先选择。目前包括比亚迪、北汽、广汽、别克、云度、江淮、小鹏汽车等车企均拥抱了液冷技术方案,国内外的典型车型如宝马i3、特斯拉ModelS、通用Volt、华晨宝马之诺、吉利帝豪EV等也采用了液冷技术。根据IDTechEx数据,年上半年电动汽车采用液体冷却的比例约为70%,NE时代预计年乘用车市场的液冷比例将达到八成以上。

新能源汽车相比于传统车型有更多的热传输用铝需求。汽车热管理系统内部包括冷凝器、蒸发器、水箱散热器、中冷器、暖风机、油冷却器等部件,新能源汽车由于新增三电系统将会有更多的热传输需求,其中水冷板作为重要散热部件属于电池热管理系统。参考Ducker提供的估计,年车内各部件用铝量还有进一步的增长趋势。

单车用铝量提升的驱动因素在于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和空间结构的优化。年6月23日宁德时代发布第三代CTP——麒麟电池,在体积利用率突破72%的同时三元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达到Wh/kg,磷酸铁锂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达到Wh/kg。结构功能方面,麒麟电池水冷板除散热面积是传统方案的四倍还兼顾着结构支撑、电芯隔热和膨胀缓冲其他职责。从发展趋势看,未来在材料性能开发逐步面临瓶颈的条件下,汽车热传输用铝除了作为散热功能的刚需外,更要实现在性能、结构、工艺以及用量等方面的迭代更新,以满足电池空间利用率、结构部件替代与隔热性能等潜在的更多要求。

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是水冷板在汽车热管理市场扩张的主要驱动。根据IEA公布的数据,尽管年全球汽车销量受到供应链中断和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下降了3%,但包括纯电动汽车(BEV)和混动汽车(PHEV)等在内的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占有率仍然实现逆势增长,销售量同比增长55%;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约为35.8%,较去年全年提升8个百分点。GlobalData预计年全球将有一半以上乘用车销量来源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预示着水冷板在交通领域将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3.年全球液冷板市场规模将达到36.18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32.38%

参考公开数据对-年全球乘用车水冷板市场进行测算。其中销量数据参考Statista和中商情报网的公开资料,并对后三年销量进行了平滑处理;各车型销售比重参考Markline和GlobalData数据,液冷板参考银邦股份公告保守赋予年11kg的质量,混动车液冷板用量取纯电车的二分之一并赋予新能源车液冷板用量一定的增长空间,进而求得新能源液冷板市场规模及市场增速。我们认为:1)受益于乘用车销量回暖和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水冷板市场将达到14.5万吨,同比增长62.96%;2)随着乘用车销量增速放缓以及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渗透,预计未来新能源汽车水冷板市场增速将逐渐放缓,稳定于20-25%的水平;3)预计年新能源汽车水冷板市场将达到36.18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32.38%。

3.3液冷充电桩开辟新能源基础设施新市场

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承担着关键作用。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续航里程”一直是影响消费者是否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因素之一,除了汽车本身的续航能力外,充电桩作为电动汽车提供能量补充的充电装置,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安装于公共建筑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在新能源汽车不断渗透的背景下,我国充电桩市场在日渐庞大。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截至年6月底,我国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超过万台,累计建成换电站超过座。

按照不同的充电技术分类,充电桩充电模式可分为交流充电和直流充电。交流充电又称“慢充”,即充电桩输入电动汽车交流电,由电动汽车通过车载充电机(OBC)将电网的交流电进行变压和整流,转换为直流电后对动力电池充电。直流充电又称“快充”,即将电网输入的交流电通过直流充电桩内置的充电模块变压整流为直流电,再通过充电枪输入给电动汽车内部的动力电池。与交流充电相比,直流充电一般具有功率高、充电快的特点,技术和设备与交流充电相比更为复杂,直流充电桩的制造成本和安装成本也较高,更适用于对充电速率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我国充电桩市场发展迅速,充电桩保有量加快攀升。在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有量持续增加以及国家政策扶持的背景下,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根据充电联盟的数据显示,年末中国大陆充电桩保有量达到.96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3.51%。其中公共直流充电桩76.10万台,公共交流充电桩.60万台,均实现大幅增长。

华为发布全液冷超快充电桩,年底布局将超过10万个。目前充电桩行业玩家众多,除传统车企外,年4月,华为在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正式并发布了“新一代全液冷超充架构”的充电网络解决方案,融合光储,通过“一个架构、两个协同、三个极致”,实现十年IRR提升66.7%。液冷散热确保设备10年使用寿命,全模块化打造单柜最大功率kW、12路枪线输出,功率共享使市电利用率提升30%,实现全生命周期TCO下降40%。11月28日,在智界S7及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预计到年年底,华为全液冷超充桩布局将超过10万个。

从趋势上看,液冷方案的渗透是充电效率与使用安全的综合选择。参考小得热能科技说明,目前充电桩市场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直流代替交流、充电模块大功率化、标准化,液冷散热替代风冷散热,去OBC化。这四个趋势又进行着相互作用,直流电使得新能源汽车充电时间减少,充电效率明显提高,同时充电模块的大功率趋势将促使电池在一定体积内的能量密度进一步提高,快充使得电流增大产热明显,对于充电设备的散热能力要求提升显著,液冷技术将在高压快充趋势下得到广泛运用。

4AI产业与锂电储能液冷有望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4.1热密度提升,液冷方式或迎来快速发展

4.1.1风冷散热效率难以跟上数据中心等设备散热需求

风冷散热模组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热管或均热板、散热鳍片和散热风扇。其工作原理是,在芯片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散热器后,在风扇的作用下将热量传递至大气中,将热量带离服务器。其中,热管和均热板是风冷散热模组中的重要组件,负责将热量从芯片传导至外部。热管由管壳、吸液芯和端盖组成。首先,把管内压强控制在一定范围,充入适量的可相变液体,使吸液芯充满液体后密封。热管的一端是加热端,另一端是冷却端,中间可按需布置绝热段。吸液芯采用毛细微孔材料,液体在毛细吸力作用下回流,在加热端蒸发,冷却段冷凝,循环变化带走热量。

热管的常见材质是铜,适用于高功率电子设备的散热,如CPU、GPU等。铜具有热导率高、热容量大、耐腐蚀性好等优点,但价格相应较高。铝材质热管价格较低,重量较轻,但热容量较小,适用于LED灯等低功率电子设备的散热。不锈钢材质的热管具有优秀的耐腐蚀性以及机械强度,虽然传热效率较低,但适用于海洋、化学等环境严苛,需要高度耐腐蚀性的场景。其他材质如纯钛热管、钨热管、陶瓷热管等应用于特定领域,如核工业、航空航天等。热管材质的选择同时需要考虑是否与相变液体的兼容,以防止液体与容器之间发生腐蚀或化学反应,导致容器损坏或产生不可冷凝的气体。例如,液氨与铝、镍和不锈钢兼容,但由于其重量较轻,仅适用于铝制容器;水热管对于电子冷却最为有效,与铜质容器兼容。

热管的应用场景较为灵活,在个人电脑中有广泛应用。个人电脑内部空间结构复杂,具备灵活排布热管的可能性。一些智能手机中也有热管的应用,但由于手机内部空间限制,需要使用超薄热管。均热板(VC)的工作原理与热管相似,也包括传导、蒸发、对流、冷凝四个步骤。均热板可以理解为“板”状的热管,但区别于沿线传热的热管,均热板实现了平面的热量传导,能够将热量均匀分布在平面上。均热板地接触面积更大,温度传导更均匀。均热板相较于热管更加轻薄,因此更适用于智能手机的散热。有研究表明均热板的散热性能比热管高20%-30%,因此有少数高端笔记本电脑也采用均热板进行散热。

风冷散热效率难以跟上数据中心设备散热需求的提升。以数据中心为例,采用风冷的数据中心,可以解决12KW以内的机柜制冷。随着服务器单位功耗增大,服务器机可容纳的服务器功率往往超过15KW,风冷系统已经满足不服务器柜的散热需求。3DVC散热模组是当前开发的重点,英伟达DGXH服务器搭载了8颗功耗达-W的HGPU,采用3DVC散热模组,服务器为4U尺寸。3DVC散热模组虽然散热能力高于普通热管和均热板,但其体积较大,散热能力不足以满足激增的芯片功耗,大概率成为数据中心散热产业的过渡性产品。

4.1.2热密度提升,液冷方式或迎来快速发展。

液冷散热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冷板式液冷、浸没式液冷以及喷淋式液冷。目前冷板式液冷成熟度较高,在可维护性、空间利用率、兼容性方面,冷板式液冷技术都有较强的应用优势。浸没式液冷技术指的是将发热器件浸没在绝缘性液体中,通过直接接触将热量从发热器件传导至液体。根据液体是否发生相变,分为相变浸没式液冷和单相浸没式液冷。浸没式液冷系统分为两个部分,室内侧循环和室外侧循环。在相变浸没式液冷系统中,冷却液吸热沸腾,形成气体进入液冷换热模块与室外侧的低温水进行热交换,再次冷凝降温形成低温冷却液回到室内侧的密闭腔体中,循环往复。液冷换热模块中的高温水进入室外冷却塔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再度冷却回到液冷换热模块中。

在单相浸没式液冷系统中,冷却液升温但未汽化,热量传递液体后进入换热器中冷却,最后回到机柜中。

喷淋式液冷能够达到最低的能耗,但目前技术尚不成熟。喷淋式液冷系统的室外侧循环与浸没式液冷系统相似,其工作原理是,向发热器件或导热元件精准喷淋冷却液,通过直接接触降温。喷淋式液冷系统主要由冷却塔、CDU、一次侧和二次侧液冷管、冷却介质和喷淋式液冷机柜组成。

4.1.3数据中心快速发展,液冷成为散热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数据中心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尤其是大型以上数据中心规模增长迅速,根据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的数据,按照标准机架2.5kW统计,截至年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万架,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30%。其中大型以上数据中心机架规模为万架,占比达到80%。液冷散热模组虽然成本更高,但其散热功耗可突破千瓦,替代风冷散热成为服务器散热产业发展的前进方向。

4.2AI蓬勃发展,热管理需求空间大

4.2.1AI蓬勃发展,算力需求快速提升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催动我国算力规模增长。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又称生成式AI,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生成内容,包括绘画、作曲、剪辑、写作等。OpenAI在年推出的GPT参数量为1.17亿,预训练数据量约5GB,而GPT-3参数量达亿,预训练数据量达45TB。在模型训练阶段,根据OpenAI公布数据,ChatGPT的总算力消耗约为PF-days。结合中国信通院和华为GIV公布的数据,年全球计算设备算力总规模达到EFlops,预计年全球算力规模将达到56ZFlps,年复合增长率达65%。

算力提升直接带动服务器需求。作为解决计算力的核心支撑,AI服务器既可以用来支持本地应用程序和网页,也可以为云和本地服务器提供复杂的AI模型和服务,因而算力作为刚需将直接带动服务器的性能与市场需求提升。具体而言,性能:据CDCC调研统计,年全行业8kW以上机组占比约为11%,年8kw以上机组占比达到约25%;据ColocationAmerica数据,年全球数据中心单机柜平均密度达16.5kW,赛迪顾问预计至年该数值有望达到25kW;出货量:年全球AI服务器出货量约为14.5万台,预计年出货量将达15万台,年将增长至22.5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达11.6%;市场规模:中商情报网预计年全球AI服务器市场规模为99亿美元,年为亿美元,预计年市场规模将达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6.6%。

功率提升催动散热性能,铝热传输可用于冷板式方案市场。受限于数据中心建设面积及环保要求,传统风冷难以满足散热需求,需要液冷技术提升服务器使用效率及稳定性。而液冷主要包括浸没式、喷淋式、冷板式三种主流方式,其中冷板式液冷是目前最成熟的方案,安装较为简洁,改造成本低,材料的兼容性好,发展速度最快。从发展趋势来看,参考证券日报对曙光数创高级副总裁张鹏采访披露数据,预计到年液冷服务器渗透率大约保持在20%-30%的水平,受高密度服务器和GPU功耗增加等需求驱动,叠加液冷成本的逐步可控,未来风冷将逐步被液冷替代,有望打开铝热传输新市场。

4.3新型储能热管理需求打造铝热传输新增长极

电化学储能系统主要包括电池模组、逆变器、EMS、BMS等多个部件。基于储能系统的构成,储能产业链上游包括电芯厂家和各类电子元器件厂家;储能产业链中游主要包括储能电池厂家、逆变器厂家、BMS厂家、EMS厂家以及储能系统生产商等;储能产业链下游则包括储能系统销售渠道(安装商、贸易商等)以及包括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在内的各类用户。

储能按照应用场景分类可以分为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其中电源侧、电网侧储能可称为表前储能或大储,用户侧储能又称为表后储能,具体还可分为工商业储能与家庭储能。年1月,国家能源局印发《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提到新型电力系统以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电力需求为首要目标、以最大化消纳系能源为主要任务,以“源网荷储“互动与多功能互补为支撑,其中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分别对应“源网荷储”的源、网、荷(储)。储能在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液冷方案目前是工商业储能热管理的主流选择,户储使用传统风冷就可以满足散热要求。用户侧储能方面,工商业与户用储能有很大不同。工商业储能主要应用于充电站、工业园区、数据中心、通信基站等用电规律的对象,一般使用功率高、占地面积大,通常1MWh的储能电站占地面积为10平方米左右,如考虑前后安全距离则需20-30平方米,液冷方案目前是工商业储能热管理的主流选择;户用储能通常包括蓄电池、超级电容器和储热水箱等设备,可以将家庭自产的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进行有效的储存,由于户用储能发热量较小,因而热管理方面传统风冷就可满足散热需求。

低碳政策叠加成本下行有望促进新型储能市场快速放量。年7月15日,国家发改委明确将发展新型储能作为提升能源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综合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举措,新型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而作为电化学储能成本的重要来源,碳酸锂的价格在经历年的高峰期后逐步走低,低碳政策叠加成本下行有望促进储能市场快速放量。根据CESA数据,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量约为14.7GW,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0.7%,预计年我国新型储能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GW-20GW。-年增量接近60GW(不含抽水蓄能),到年累计规模有望达到70GW。

热管理是电化学储能的重要环节,液冷方案优势凸显。目前主流储能热管理方案有风冷和液冷两种方式,风冷是以低温空气为介质,利用自然风或风机与电芯产生热对流,进而降低电池温度。风冷结构简单,但是换热效率低下且无法实现精准控温,相比而言液冷方案采用水、乙醇、制冷剂等冷却液,通过液冷板上均匀分布的导流槽和电芯间接接触,靠近热源、换热效率高、能耗低,可以保证电池单体温度的一致性。预计未来随着高容量储能电池系统需求起量,更高效的液冷方案渗透率将快速提升。

液冷板作为液冷方案的重要部件有望打开铝热传输新市场。储能液冷系统拆分来看,主要包括液冷板、液冷主机、管路、接头、蒸发器等。液冷主机提供冷源,价值占比达到57%,是整个液冷系统中技术积累要求较高的环节;其次为电池液冷板,成本占比约16.4%,储能温控有望成为液冷板新增长极。

4.4AI服务器与锂电储能液冷市场空间测算

参考上文对全球AI服务器液冷市场空间进行测算。其中AI服务器出货量数据参考中商情报网数据预计年达到19.5万台;单台AI服务器平均功率以英伟达DGXA服务器为例并参考财联社数据,赋予年6kW的功率,且年增长率为20%;考虑AI服务器属于高功率服务器,传统风冷方案难以满足散热需求,因此假设均使用液冷方案,其中冷板式与浸没式液冷价格数据参考《基于价值工程的数据中心液冷与风冷比较分析》等数据并进行取整处理,分别为元/kw和元/kw,并赋予每年10%的降本水平,两种方案占比参考赛迪研究院数据,进而求得市场规模与增速。结论:本文预测-年AI服务器液冷市场规模分别为66.87/81.29/.12亿元,其中冷板式方案24.88/28.64/35.37亿元,浸没式方案41.99/52.66/70.75亿元;-年AI服务器液冷市场需求年复合增长率为21.50%。

参考上文对中国锂电新型储能液冷方案进行市场规模测算。其中装机总量数据来源于CESA;平均储能时长参考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年上半年的2.1小时并假设未来略有上升;锂电方案装机占比参考CESA公布的年数据并结合发展趋势预测年为93%;锂电装机价格参考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公布的年8月的2小时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不含用户侧应用)中标均价.96元/kWh,同时赋予未来每年10%的降本水平;液冷方案价格参考高工储能等数据并结合实际情况估计年为0.9亿元/Gwh并给予5%的年降本水平,液冷板成本占比参考爱邦储能与充电公布的数据并假设在未来保持不变,进而求得锂电储能市场以及对应的液冷市场和液冷板市场规模。结论:本文估计-年我国新型锂电储能市场规模分别为82.7/.5/.2/.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1.78%,对应液冷市场1.71/6.06/10.65/21.8亿元,液冷板市场0.27/0.97/1.70/3.49亿元。若液冷板价值量占比不变,则预估液冷市场与液冷板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41%。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2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