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息机 >> 信息机前景 >> 长安理论重塑与整合北京的基层社会治理实践
近年来,北京围绕“四个中心”建设的战略定位,不断推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按照“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人员下行、政策下调、权力下放”原则,立足各区及街道的发展定位,从基层改革做起,从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地方做起,切实解决街道因“属地管理”而承担无限责任的问题,开展街道高效精细化的体制机制改革。01
“吹哨报到”的理论价值
传统的科层制是自上而下、层次分明的管理体系,而北京市推行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是一次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整体性探索。对一个市级管理体系来说,层级越高专业化分工越细密,越到基层管理体制越综合。街道是接触民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单位,是管理职能最为综合的一层。百姓对于街道的期许不是独立的专业化服务,而是一站式的整体服务。这一设计理念充分符合“整体治理理念”的思想内涵。整体性治理是以公民需求为治理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治理手段,以协调、整合、责任为治理机制,对治理层级、功能、公私部门关系及信息系统等碎片化问题进行有机协调与整合,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破碎走向整合,为公民提供无缝隙且非分离的整体型服务的政府治理图式。针对街道的实际来看,整体治理理论的结构体系如下(见图1)。
图1整体治理理论实现路径图
一是明确内设机构设置原则,积极探索部门合作性整合,把为民服务落到实处。东城区的实践探索在这一领域有较为成功的经验,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将街道机构从原来“向上对口”的25个科室精简为“向下对应”的6个部,使工作力量聚焦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上来。优化市民事务受理服务机构、党群社区服务机构、网格化服务管理机构等窗口平台作用,解决多头分散、条块分割等问题,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破解面向社区面向群众“最后一千米”的问题。二是明确职能分工,确定六大职能定位,围绕满足人民需求的总目标开展工作。北京市街道的职能主要包括党群工作(15项)、平安建设(20项)、城市管理(23项)、社区建设(19项)、民生保障(22项)、综合保障(12项)。其中城市管理和民生保障是与市民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职能,也是街道办项职能中分布最为密集的两个类别。充分体现了职能设置中对市民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