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息机 >> 信息机市场 >> 物联网创造金融发展新方向
目前,物联网作为金融科技的重要手段,成为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市场上的重要核心竞争力。宏观上,其能促进产业物联网生态的发展,构筑数字经济新图景;微观上,其能重塑银行传统信贷业务。
物联网技术应用在金融领域,第一能创造新的融资场景,创新业务模式,拓宽金融服务范围;第二能弱化信息不对称问题,弥补数据维度单一问题,保障数据时效,形成多维数据校验佐证;第三能提升管理能效,实现智能管理、动态管理、特殊风险管理与及时处置;第四能创新信用体系,升级验证与监控方式,提升风险体系化管理能力;第五能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水平,让企业主能够实时了解企业运营状况。
从宏观视角出发,物联网是构筑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人类社会绝大部分的活动未来均能够通过物联网技术输出成各类电子信息和数据模型,因此,物联网将成为维系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物联网技术如同数字经济时代的毛细血管,全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物联网得以被更好地记录、反映和运用。
从微观视角出发,物联网技术与金融的融合将重构银行传统信贷业务模式。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金融业务的格局和生态。近几年,大中型银行加快布局物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对传统业务流程的嵌入,优化了基于财务报表和生产资料抵押的业务模式。
一方面,通过物联网和金融业务流程的整合,帮助银行嵌入更多的生态场景,实现新客、新业务的获取。另一方面,物联网和金融业务的融合能够实现动态监管。此外,通过物联网与产业的加速融合,基于数据和智能决策模型可助力企业数字化升级,帮助企业降低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成本,同时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形成对产业的智能化服务能力,延伸银行服务范围。
(一)提升风控能力,拓宽业务范围
以物联网为动力源的技术进步、制度变革和市场需求的协同作用引发了大量金融创新。物联网和金融业务流程的整合,能够低成本、大规模地帮助银行提升企业贷款的贷前/贷中/贷后风控能力。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金融机构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从而减少对抵押物、核心企业兜底或第三方担保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可为更多过去难以覆盖的“三农”、“中小微”企业客户提供融资服务,加速实现普惠金融。
借助物联网技术,银行可以对动产情况进行智能化、全天候地全面掌控,并监督动产存续的状态和发生的变化,有效减少了动产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动产融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控制。
同时,物联网监控也可以提高对业务真实性的穿透识别能力,帮助资产价值属性与实物属性更好结合及应用。
物联网金融由于具有“物信合一”的特殊属性,在更好地掌握企业信息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基于物联网技术,银行可提升对企业权益证明真实性和资产唯一性的识别与认可能力。同时通过对物联网数据的收集、建模和管理,可以丰富企业信用数据维度,依托海量的、客观的、全面的数据建立更加完整和相对客观的信用体系,进而创新更好的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控模式。
物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使得银行可以随时随地掌握物品的形态、位置、空间、价值转换等信息,信息资源充分交换共享。以大宗仓储场景为例,物联网技术的使用可实现物品全过程可视化,包括各种货物的流动情况、物品实时的数量与质量等信息,实现物品在整个流动期间的监控和定位。基于此,实现物流、商流、信息流及资金流四流合一的生态模式,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动态、实时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可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中企业的经营状况,提升中小企业价值评估的精准度,进而保证整个供应链的融资安全,实现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中各类企业按需提供“采购—存货—-销售”全流程一揽子物联网融资解决方案。
(二)实现数据打通,增强分析能力
通过物联网技术,金融机构可建立动态风险控制体系及企业信用信息的共享机制。银行对企业信用数据能够进行实时评估,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得以缓解,进而减少由此而带来的金融业务风险。
除此之外,通过物联网技术加持,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企业资产、金融资产、数据资产等要素的价值属性能在认定其信用及唯一性条件下形成。信用信息的共享与监督管理也使得企业数据资产具有了实体属性,最终推动了企业资产实体属性与价值属性的融合,增强企业信用可信度,赋能金融领域发展。
首先,传统模式下,金融机构主要查看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财务报表,依据的是静态数据。传统会计学“三张表”本身的周期性编制、历史成本基础、管理层假设、谨慎原则,无法给投资提供及时和可靠的决策信息。用财务报表的静态数据来判断企业现状乃至未来的动态,只有局限的参考价值。其次,财务报表的数据也会因会计核算方法造成报表与实际的偏差,报表数据可靠性存疑。各类资产的减值、公允价值的获取主要采用估值技术,存在被操纵的风险。比如,银行沿用多年的仓单质押、互联互保等传统大宗商品融资业务模式,依赖于物流监控的质量,其准确性主要取决于物流监管公司的管理能力和现场监管人员的履责程度,这会带来重复抵质押、押品不足值、押品不能特定化、监管过程不透明、监管方道德意识低、预警不及时等问题。这些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问题使得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物联网的数据链能够丰富信息维度,助力行业业务决策。同时,政府可以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并纳入相关企业,利用云计算技术建立公开共享的企业云信用库,通过物联网等技术手段监测平台上银企之间的交易记录或数据,动态实时地更新各企业的信用级别,及时传递预警信息,节省金融机构的资源和成本,物联网金融的具体应用如下图所示。
物联网金融的应用示意
(三)降低业务成本,提升管理效能
物联网可以彻底穿透产业与金融之间的信息壁垒,形成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四流合一”的业态体系。在供应链金融各场景中,物联网技术可以对供应链上各种货物的流动情况、产品实时数量与质量进行监测,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监控和定位,进而保证整个供应链的融资安全。在此基础上,在企业授权的情况下,通过物联网数据与企业经营数据、财务报表数据的交叉验证,极大提升了银行风控模型的可信度。
例如,传统的管理流程涉及实物操作、手工清点等人工操作环节,以人为核心的业务处理存在效率低、断点多、耗时长且无法有效规避道德风险的痛点。平安银行星云物联网平台运用物联网定位、设备协同等技术手段,通过API和SaaS封装等方式向客户输出数字化管理工具,可以有效解决上述流程中存在的若干难题。平安银行星云物联网平台,全面融合中台设计理念,基于分布式构架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延展性,目前,已具备了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监管及物联网仓库改造等领域的SaaS输出能力,可实现以物管物、以物管人,有效解决企业内部管理中的人员资源瓶颈、道德风险和操作遗漏等风险,助力实体经济企业提升管理效率及信息化能力。
同时,金融机构也可运用端边云技术融合5G音视频数据分析能力,充分释放银行等经营场所的非结构化数据富矿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如在网点进行实时双录质检和精准营销,在金库实现人员区域追踪和异常监控预警,借助技术补充人工操作的短板,完成复杂、重复、高强度和高时效的日常工作。
此外,借助于物联网感知、AI边缘计算等技术,加强以物管物的能力,可在印章、发票、凭证等重要物件管理流程中,实施实时感知和跟踪定位功能。同时,结合移动物联定位与RPA等技术,实现资产使用过程中变化信息自动感知和更新的功能,替代人工操作实现业务全流程的自动化处理,提升运营管理效能。
(四)赋能信用体系,促进行业发展
金融业本质上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控制是金融发展和创新的关键。物联网让金融体系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全面感知实体世界行为,对实体世界进行追踪历史、把控现在、预测未来,让金融服务融合在实体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中,有利于全面降低金融风险。
在物联网时代来临之前,金融科技主要使用互联网数据,互联网数据与实体经济缺少连接,无法做到线上和线下信用信息的实时交换和更新,导致这些数据无法得到快速有效验证。物联网则突破了互联网金融的桎梏,打通了线上、线下的各类数据,将客观物理数据和实体经济打通,提高风险管控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物联网金融可以结合生态特点、行业特点、区域特点,构建更加全面、客观、完整的信用体系,使得金融风险管控的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同时,从人、机、物的客观感知数据出发,物联网能够有效避免各类平台上的假数据问题。在数据覆盖范围上,物联网能采集包括行为轨迹、消费习惯、医疗数据、场景数据、设备运行数据等多元数据类型,这些都是传统金融难以覆盖之处。通过将数据和实体连接,打造数字孪生新模式,物联网有效解决了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问题。
基于此将产生更好的信贷业务模式、信用评估规则和风险预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