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息机 >> 信息机市场 >> 吉林农信面向农村金融机构运营转型的智能集
来源:第五届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科技创新优秀案例评选
一、项目背景及目标
(一)加强运营管理能力建设是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更好落实中国人民银行批复的《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方案》文件精神,致力于服务乡村振兴,急需金融服务人员深入一线。然而,现有统一柜面3.0系统存在诸多局限性,如作业流程复杂,交易环节繁复,业务办理时间长、服务效率低、作业标准不统一等,形成大量的时间与学习成本,造成一线人员难以深入乡村,形成信息不对称,难以为“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做好金融支持服务。
(二)集约化、智能化是农村金融机构运营转型的历史必然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银行业以实现由“核算型”网点向“以客户服务和营销为中心”经营理念的转变。通过集中运营和共享服务实现运营模式的标准化、集约化、精益化和智能化,从而更好的控制经营风险、优化人力结构、降低经营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这是国家数字化战略下的历史必然。
(三)集中作业中台建设是吉林农信金融赋能的“一号工程”
结合上述大的行业背景,吉林农信以流程银行建设为导向,以客户发展为中心,充分按照《银行业集中营运规范》的要求,打造智能集中作业中台。在充分吸取与借鉴同业经验基础上,从提升“乡村振兴”服务能力为基本出发点,以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以及提高业务操作风险防控能力为目标,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及改造现有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打造一个统一的智能作业中台,实现吉林农信体系下多法人机构的“大运营”业务支撑,加速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与网点的运营转型,是提升吉林农信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
该项目建设,以提高业务处理效率、提升用户体验、提高风险防控能力、降低运营成本为建设目标,从而构建柜面受理、后台集中处理,实现业务集约化运行、风险集中化控制的运营模式。实现运营科学合理、系统智能先进、流程清晰高效、服务功能大幅提升、风控能力显著增强的集约化运营管理平台。在系统建设模式上,充分考虑两级法人体制的特殊性及各地区、各行社间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支持“全省集中、县级行社法人集中、区域部分行社集中“多种模式。
二、技术方案
(一)系统逻辑架构
整体划分四层:通讯服务层、接口服务层、构建资源库层、业务脚本层,并配套开发工具、持续集成和交付工具、平台助手工具等方便快速开发及运维,通过ESB和ODS对接行内应用系统。平台采用组件化技术,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参数化和插件式设计,伸缩性好,能良好支撑功能扩展。见图1
图1逻辑架构
(二)系统物理架构
平台部署所在网络区域为管理二区,共使用虚拟机11台,P小机4台,均以高可用方式部署。见图2
图2物理架构
(三)系统应用架构
图3应用架构
1、渠道服务
随着服务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实现统一客户体验、规范渠道管理和支撑渠道业务接入是引入集中运营系统项目的重要意义。实现客户化渠道运营,理性回归渠道投资,以客户体验为核心的“获客线上渠道、线下实体与后台服务中心协同客户化作业”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运营作业管理体系的重点。
2、企业服务总线
承担全行的渠道整合、服务管理和协议转换,实现后台服务之间的通信和整合。
3、智能集中作业中台
强调业务的集约化处理以实现规模化效益,强调业务风险的集中管控以实现风险监控的前移,改革流程管理体系。本层包括:
(1)集中作业系统
作为业务集中的服务总控,集流程调度管理、规则管理、流程参数、影像切片于一体,涵盖了丰富的流程组件,实现全行各类业务的流程管理和流程产品输出。
(2)集中授权系统
涵盖全行授权集中化系统功能,包括具体的授权规则计算和管理、实时同步在线授权流程服务、业务查询及用户权限等,提高人员作业效率和授权风险把控的操作平台。
(3)公共管理
承担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营管理职能,包括业务监控、差错管理、业务参数、内部计价、统计分析、绩效考核等,体现共享服务的精益化管理水平,是业务操作质量和操作效率的重要保证。
4、辅助系统
主要包括渠道整合平台、作业管理平台、影像录入管理平台。
三、创新点
本项目使用的关键技术支持国产化数据库,能适应各种需求变化,可对关键技术或产品进行定制化改造。具体技术特点如下:
(一)原子化业务集中处理,焕发多法人分布式管理优势
为破解两级法人体制的特殊性及各地区、各行社间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难题,项目创新了“全省集中、县级行社法人集中、区域部分行社集中”的多种配置模式,立足自主创新,开发原子化的流程库及其配套业务组件库,通过创新DFC算法实现原子作业的有效聚合。以此为基础,引入运营管理工具集,能够支持原子化和可定制的业务流程管理,实现绩效管理、质检管理、排班管理等的集中处理。多种配置模式的设计,又进一步增强业务运营的适应性与灵活性,从而焕发农信体系下多法人分布式管理的天然优势。
(二)智慧化集中授权与熔断,彰显规则引擎内核先进性
为破解传统现场授权模式存在的内生性难题,项目聚焦于授权规则引擎内核的设计,打破Esper现有规则引擎的不足,在高频业务上,引入迁移学习机制,一是改进基于深度学习的OCR识别技术,实现客户图片信息的自动识别与自动核对,二是改进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客户身份的自动鉴别。可见,授权规则引擎与识别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实现集中授权与熔断操作的智能化,大幅提升业务授权的风控水平和效能,形成核心技术的领先优势。
(三)并行化OLTP与OLAP处理,确保集中作业的实时质检
考虑日间业务监控统计对服务器压力消耗,通过大数据平台CDC实时采集集中作业数据,采用KAFKA、FLINK技术同步数据信息落库到巨杉数据库,利用历史数据查询平台进行加工计算返回计算结果,实现了监控平台联机事务处理(OLTP)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的成功分离。同时,智能集中作业中台内嵌实时质检规则模块,也可以集成外部实时数据决策引擎,基于业务数据进行业务风险规则计算,确保集中作业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与可靠性。
四、技术实现特点
智能集中作业中台由工作流系统、集中作业系统、集中授权系统、影像平台等系统共同构成,改造并集成影像控件、电子验印、碎片录入、统一柜面等34个应用系统。通过电子影像技术和工作流技术的有效结合,集中作业中台能够承接柜面、移动PAD、智能柜员机等各类业务,移至中台进行集中式业务处理。
从技术上看,以SOA的思想方法为指导,将影像处理系统、内容管理系统、工作流管理系统作为三大基础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嵌入集中验印系统、影像切割与碎片录入系统、风险监控系统作为辅助性功能,实现票据的防伪、数据的自动录入,以及风险的集中管控。技术实现特点如下:
(一)采用微服务架构体系,支持敏捷开发模式,具备快速灵活扩展服务能力,支持吉林农信体系下多法人机构业务二次开发的需要;
(二)原子化流程总线平台设计,实现流程引擎与规则引擎融合,支持原子化流程能力和流程的灵活配置,基于规则和数据驱动实现流程编排和全行级流程调度,拓展流程应用能力;
(三)引入RPA机器人,通过改进的演化算法,实现部分流程的聚合与自动化处理;
(四)融入迁移学习机制,改进基于深度学习的OCR识别技术,自动识别凭证种类和凭证要素,改进ResNet等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客户身份的自动鉴别;
(五)改进的多目标智能排班优化技术,通过历史业务数据,以及OLAP业务需求实时汇总,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后台操作人员绩效为目的,满足服务指标、排班规则、人力资源等约束条件,实现业务量智能预测和人员的智能排班。
五、项目过程管理
(一)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阶段
此阶段时间段为年02月至年03月,其间主要完成了业务需求分析、业务功能和技术构架的高层设计。提交了现状需求分析报告、各功能模块的高层设计、技术构架和接口的高层设计等文档。
(二)系统详细设计阶段
此阶段起始时间为年3月至年4月,其间主要完成了系统详细设计工作,提交了智能集中作业中台系统详细设计说明书等文档。
(三)系统编码、测试和上线准备阶段
此阶段起始时间为年5月至年7月,其间完成了智能集中作业中台系统客户化开发的编码、测试以及试点行上线准备工作,提交了智能集中作业中台系统测试报告、上线方案、系统设置等文档。
(四)试点行上线阶段
此阶段起始时间为年7月至年8月,其间完成了三个试点行的系统上线,并根据试点行上线运行的情况,为推广实施提出了优化需求。
(五)推广实施阶段
此阶段起始时间为年8月至年10月,对除三个试点分行外的法人行社分六批推广上线,具体如下:
第一批上线:年8月27日
第二批上线:年9月3日
第三批上线:年9月10日
第四批上线:年9月17日
第五批上线:年10月9日
第六批上线:年10月22日
六、运营情况
智能集中作业中台的建设是吉林农信的“一号工程”,是推动吉林农信体系下各法人行社运营转型的关键举措,在全行推动智能集中作业中台项目的落地,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前景。
对比授权业务情况,系统未上线前,每位授权员每天的授权量在50-70笔左右,而在系统上线后,每日授权量高达-笔,授权业务量同比增长近%;对比集中作业情况,系统未上线前,前台对公业务平均每笔耗时6~8分钟,而在系统上线后,目前平均业务只需3分钟左右,大幅节约业务处理用时,提升效率近50%左右,也极大地提高客户满意度。从整体上看,目前全行系统所有网点每日在岗柜员数超过人,集中作业中心人员由于专业的训练,业务处理更加专业化与精细化,大幅提升业务处理效率,目前每次处理时长仅为62秒,通过率高达99%。
以长春农商行上线实践为例,其推广与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柜面服务质效显著提升,柜面业务授权率由原先78.97%提升到98.05%,授权拒绝率由原先14.29%下降至3.63%,活期开户交易业务平均时间由1.5小时左右降至30分钟以内,同时通过柜面优化升级,有效解决一些诸如流程倒置、双授权等痛点难点问题余个,改善客户体验和柜员操作感受;二是操作风险管控能力明显提升,主要是实现了由“面对面”授权向“背对背”授权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了授权流于形式、人为干预及串通作案等风险隐患;三是运营人力成本降压效果稳步提升,减少网点05级柜员54%的授权量,转移安置授权专员64名,减少人力成本万左右,有利于解决厅堂服务人员和营销人员不足等问题,可服务于“乡村振兴”信贷产品的推广工作;四是网点转型助推作用日益提升,减少现有网点工作人员的配置,增强各网点的营销功能。
基于上述数据指标分析,以及长春农商行的典型案例,吉林农信“一号工程”的顺利实施,实现了运营转型的预期,成效十分显著。
七、项目成效
智能集中作业中台是助推吉林农信运营转型的“引擎”,是吉林农信的“一号工程”,项目成效如下:
(一)提升服务质效,夯实农信体系的市场竞争力
极大降低柜面业务处理时间,提升客户使用体验,获得客户的高度赞誉,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目前集中授权平均处理时长25秒左右,授权通过率98.34%,平均每人每日授权量高达笔左右,授权业务量同比增长近%,对公业务每笔业务平均用时3分钟左右,提升效率近50%左右。
(二)强化风险控制,确保金融业务的安全可控
智能规则引擎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大幅提高业务授权通过率与安全性,破解原有业务流程存在难以克服的内生弊端,是“银行内控管理”的一次大转变。
(三)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各法人分社的经营利润
大量减少授权业务人员、柜面服务人员的数量,节约了劳动力成本,将业务人员转为营销人员,又进一步扩大了各法人分社的经营利润;
(四)促进运营转型,彰显吉林农信体系的优越性
构建的“1+N+N”体系,既能保障数据与作业的集中处理,又具有本地化、场景化的适应性,是多法人机构体系的完美匹配,是金融赋能能力的一次“升级改造”,是“红色金融”不忘“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的诠释。
八、经验总结
吉林农信集中运营“一号工程”是省联社党委审时度势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省联社成立以来组织规模最大、项目关联度最紧密、复杂度最高的系统性工程,其自主创新、业务创新程度在农村金融行业属于领先地位。
智能集中作业中台以提高业务处理效率、提升用户体验、提高风险防控能力、降低运营成本为建设目标,本项目立足“前台柜面受理、后台集中处理”,实现业务集约化运行、风险集中化控制的运营模式。从业务上看,本项目实现了运营科学合理、系统智能先进、流程清晰高效、服务功能有效提升、风控能力有效增强的集约化运营管理平台。在系统架构设计上,充分考虑业务发展趋势前瞻性,构建了支持前台柜面、自助设备、智慧柜台等多渠道接入的可扩展统一集中业务处理平台,有效提升全省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和运营效率,拓展吉林农信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更好服务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
为不断发挥智能集中作业中台在推动吉林农信体系下各法人行社运营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吉林农信狠抓以下具体举措:
一是坚持“一把手”工程。把集中作业系统作为政治责任和发展大局,切实发挥双组长领导组织作用,各法人行社要调动一切必要资源全力推进;
二是坚持“上下协同”。构建省联社与各法人行社之间的沟通联系,成立双方工作对接组,确保信息对称,把握运营转型方向,凝聚攻坚合力,做好培训指导与问题反馈等具体工作,各项细节工作落实与跟踪到位;
三是坚持全行人力资源优化。建立全行集中作业中心,通过基层行社选拔考试吸引人员到集中作业中心工作,确保集中作业中台的专业化、精细化和智能化的有效落实。
更多金融科技案例,请登录数字金融创新知识服务平台-金科创新社(FintechinChina.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