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机

专家提议改善国企招聘机制,拒绝关系户走过

发布时间:2025/6/20 12:23:24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科举走向仕途,几乎是唯一的好出路。换成当代学子,考上大学再用更突出的学历和知识才干,应聘到好的单位,这是很多同学的“希望”。

很现实地讲,这也是普通家庭的子女实现上升的有限渠道。越是先进的时代,越需要避免“任人唯亲”,才可以更有效地确保人才竞争进入良性循环。可有些单位却反其道而行。

二本生面试成绩高于名校生,是“逆袭”还是“猫腻”

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已经发现,进事业单位或大型国企,显然未来的生活更有保障。职称本身内卷就愈加严重,考编、考国企更是上升到新的高度。

可是录取结果,却经常让大家意外。比如某市招录的三十多名编制人员,留学海归占大多数,关键是他们之中多为非常普通的院校,有足够的学费,毕业门槛并不高。

还有的单位发布聘用名单后,大家发现“双非”院校毕业生的数量居多。有些二本生,明明笔试成绩落后,面试时却反超,分数直接将名校生甩下。

起初人们还觉得可能是这类二本生考试能力一般,但综合素质高。后来更多人开始提出质疑:到底是逆袭,还是存在猫腻,这可能很难说。

首先,面试那点时间,真的能看出一个人的实力吗?有些人“表演”能力胜过真实的业务水平,擅长察言观色或者经过专门的训练,深知提问的套路。这代表他们入职后说到做到吗?

其次,许多大型国企招聘的模式,是面试分数比重大大超越笔试的比例。也就是说笔试成绩再高,面试里也很容易被别人一下子超越。短暂的交谈成为是否被录取的关键一步。

专家提议改善国企招聘机制,拒绝关系户走过场,获得赞许

这样的现象,让很多普通家庭的毕业生和家长,感到跻身体制内太难了。倘若完全是按照个人能力择优录取,即使内卷,大家也心服口服。

最怕的是本来名额就有限,考试的真正对象却不仅仅是考生本人。记得小时看过一部剧,方世玉申请去某个书院时,有个环节是让考生家长去面谈。

几位考官询问了其父的家庭背景之后,笑着说:实话告诉你,这次考的就是父母,以你的实力还想让儿子来我们书院,太天真了。

那时看到这个片段很生气,可毕业之后回想起来,却道出了很多现实。在看似公平的竞争下,很多层面是我们普通同学无法把握的。

许多人表示“司空见惯”,已经没有精力去吐槽。但有位专家虽然自身身居高位,却依然选择替普通人发声,他就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特聘教授,也是上海航天信息研究院的院长,伍爱群。

他在重要会议中发表意见,希望可以改善“国企招聘”的机制,拒绝让能力不足的“关系户”入选。否则即便进行公开招聘,也被这类关系户弄成了“走过场”。

包括在校招中,也可能存在这类问题。伍教授认为,聘用过程不透明,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如果可以更为公开化,引入更多“市场竞争机制”,才能防止被关系户占据。

保证毕业生公平参与体制内的竞争,是平民子弟的心声

国企对于整个就业环境,具有高度的引导作用,他们也肩负更多解决就业的带头力量。大学生向往国企优厚的待遇、稳定的职场状态,报考热度日渐升温。

而越是这种环境,就更需要保证外部人才公平竞争,这样才可以筛选出真正有能力的毕业生。倘若多数名额都被内部推荐,迟早会成为拖后腿的原因,不利于长远发展。

保证大家靠知识水平和真实能力,参与体制内的选拔,是平民子弟的心声。否则“周公子”一面晒着“贵族生活”,一面鄙视高学历人才的现象,会更多地上演。

普通家庭的大学生,他们有着更脚踏实地的精神,在职场中也懂得勤奋和付出。倘若可以增加他们进入国企的机遇,对企业来说有更多益处。

教育的公平,决定了人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机会;相比之下,就业的公平却常被忽视,甚至因为“关系户”现象太多被视为理所应该。希望国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可以更加公开透明。

话题:你认为怎样能减少这种现象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976.html
------分隔线----------------------------